四、战略准备上,立足于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军事斗争一直侧重准备应付全面战争,即准备在一个或两个超级大国对我国发动大规模军事入侵时,以举国迎敌的全面战争抗击敌人,保卫国家安全。20世纪80年代后,邓小平对国际国内形势进行科学分析,得出了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世界大战有可能推迟甚至避免的重要论断。同时,随着80年代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技术装备用于局部战争战场,局部战争越来越具有了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战争的特点。这就必然要求,我军新时期军事战略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上,这是我军战略指导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为深刻理解邓小平关于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战略思想,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一)军事战略应建立在高技术发展基础上高科技的发展和成就,“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现代科学技术在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已成为最重要的支撑力量。事实证明,在这场增强综合国力的“较量”中,谁能抢占到科技“制高点”和“前沿阵地”,谁就可能在政治上更加独立,在经济上更加繁荣,在军事上更加强盛,在战略上更加主动。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加快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形成了以高技术质量建设为主要标志的竞争新态势。高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中的广泛运用,是确立新时期军事战略的一块重要基石。
(二)高技术战争为军事战略的确立提供了方向目标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高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一种新型的现代战争—高技术战争出现了。比如,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突袭伊拉克反应堆;1982年6月9日,以色列空袭贝卡谷地;1986年4月14日,美军空袭利比亚,开创了“外科手术式”的现代高技术战例;1991年1月17日爆发的海湾战争,更是名副其实的高技术局部战争。这些战例,无疑向人们昭示,高技术局部战争已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类型。战争形态的演变,促使我们必须转变观念,重新研究确立新的军事战略,把我军未来军事斗争的立足点放在打赢可能发生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上来,从而在未来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取得胜利。
(三)正确把握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特点规律高技术战争既有一般战争的共同规律,也有其特殊规律。邓小平一再号召要重视研究现代战争的特殊规律,努力探寻制胜之道。高技术局部战争将是一场时间上相对缩短、空间上相对扩大、力度上相对加强、攻击点相对集中、物资消耗量相对增多的现代化战争。作战形式趋于多样化,不仅有传统的运动战、阵地战和游击战,而且有电子战、导弹战,甚至会出现太空战和计算机病毒战。这种有限规模和范围、崭新形式的战争,必然产生根据情况有选择、有节制地使用力量、采取新的方式动员群众参战,以及运用新的形式与敌人作战等一系列新问题。
在新时期,邓小平作出我军军事斗争准备由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转向打赢现代条件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战略决策;做出发展高科技的战略决策,批准我国“863”高科技研究计划,并要求搞自己的尖端武器;在1979年“我军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行动中,战略指导上根据局部性反侵略战争的有限性特点,通过必要而有限的作战行动,实现有限的作战目的,为后来的政治解决创造了条件。
总之,邓小平军事战略思想,是在对时代特征认识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基础之上形成的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思想。它着眼于中国的稳定和发展,着眼于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寓国家安全于发展之中。它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使中国走上重新崛起之路的需要,是中国在国际战略格局中占据应有位置、在国际事务中充分发挥作用的需要。以“力”摄敌,以“力”制战,战威相济,力智并举,是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战略思想的真谛和战略决策的基本着眼点。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学院编审、法学硕士;空军指挥学院副教授、军事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