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提高党的领导能力科学化水平
国家治理水平是检验执政党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正确处理好执政和领导的关系。就执政和领导的关系而言,党的领导能力是执政实践中最重要的能力。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事实是,党的领导地位奠定了执政党地位的基础,它以民主革命时期显示的领导作用,获得了执政的合法性。中国共产党在缔造和建设国家的过程中,始终扮演着领导党和执政党的双重角色。党的领导能力科学化水平决定着执政基础的扩大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党面临“四种考验”和“四种危险”的情势下,提高党的领导能力科学化水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提高领导全面深化改革能力的科学化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就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改革开放越深入,遭遇的问题越多,面对的风险越大。一方面,世界形势举世罕见的深刻变动和一些难以预料的不确定因素,使国际社会的发展态势变幻莫测,外部环境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向前推进的难度。另一方面,国内情况也在发生重大变化,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呈现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这些问题和矛盾,有一些是历史遗留和积压的因素造成的,更多的是实践发展中新产生的。实践将改革推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提高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能力的科学化水平,对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第二,提高领导运用制度能力的科学化水平。实现现代化既没有雷同的道路,也不存在统一的模式,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国家治理模式,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发展的必然规律。国家治理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相联系,社会制度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调控的功能。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总目标由两句话组成,前面一句是定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方向,后面一句话是突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理念。两句话构成一个目标总体。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辩证的统一。习近平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必须“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
第三,提高领导国家治理资源整合能力的科学化水平。国家治理体系其实就是治理资源配置的组合,国家治理能力其实就是治理资源功能的发挥。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整合治理资源体现的是一种国家汲取能力。所谓国家汲取能力,就是指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种资源的功能发挥。国家汲取能力的强弱是能不能达到社会善治的重要体现。现代国家治理与传统方式的区别之一是治理主体的多样化,除了行使治理权力的政府外,社会组织、群众团体、基层单位以及民间力量都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国家治理既是从上到下的秩序化建构,也是上下互动的扁平化管理。党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只有充分调动多元主体治理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种治理主体的功能,才能提高领导国家治理资源整合能力的科学化水平,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保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