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智慧,没有平淡平庸的官话。在许多人看来,求实就等于罗列现象,平实就是讲大白话,甚至讲那些没有文采的官话。但是习近平的著作不是这样,《摆脱贫困》是务实的,求实的,但又是充满思想的,甚至是充满睿智的。1988年9月写的《提倡经济大合唱》,这篇文章并不长,只有五个自然段,强调发展经济既要有主旋律,又要讲协调,讲配合。但是文章没有以教师爷的口吻讲那些让人听了一百遍已经不想再听的大道理和官话,而是从年轻人都喜欢的怎么唱歌、怎么大合唱讲起,讲主旋律的重要性,讲协调和配合的必要性。这些文章,让人读了还想读。又比如他1990年1月写的《闽东之光》是一篇关于文化建设的随想。他说:“什么是闽东之光呢?我想,闽东的锦绣河山就是一种光彩。闽东的灿烂文化传统就是一种光彩。闽东人民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精神就是一种光彩。认识到自身的光彩,才有自信心、自尊心,才有蓬勃奋进的动力。”引文引到这里,也许有些人还不以为然,但紧接着习近平的话让人拍案叫绝,他说:“有句成语叫‘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很有讽刺的味道。其实,如果王婆的瓜确实是好的,有它的特色,为什么不能自卖自夸呢?这也是一种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现。我们也不妨做做王婆。要当好王婆也不容易,首先要对自己手里的货色有充分的了解,才能介绍得好,才能鼓舞人心。闽东人首先要知我闽东。不知我闽东,如何能爱我闽东?!我们可以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让人们好好认识一下闽东的闪光点。”这样的话,已经超越知识层面。
鞭辟入里,没有矫揉造作的空话。听烦了套话、官话,于是就提倡要改进文风,怎么改进呢?就拼凑那些貌似有文采的“四六句”,甚至花里胡哨的堆砌煽情的形容词。这样的文章,表面上很好看,但只有矫揉造作,而没有分析,没有思想,也就没有真正的感染力,更不会有生命力。习近平的著作不是这样,《摆脱贫困》的许多文章并不长,但是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有鞭辟入里的分析。比如1988年10月在《经济日报》上发表的访谈《把握住新的机遇》中,他提出“要淡化‘贫困县意识’”。他说:“不能因为定为贫困县、贫困地区,就习惯于讲我们县如何贫困,久而久之,见人矮一截,提不起精神,由自卑感而产生‘贫困县意识’。”“所以我提倡振奋精神,淡化‘贫困县意识’。一方面承认这里条件差,经济落后,不能同发达地区攀比,不能简单比上项目,比发展速度。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建国四十年来这里同全国各地一样,确确实实在进步,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分析既实事求是,又不盲目悲观,而且“淡化‘贫困县意识’”这个观点,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