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好文章,百读不厌。《摆脱贫困》就是这样一本没有八股说教的套话,没有平淡平庸的官话,没有矫揉造作的空话,文字朴实无华、内容充满智慧、分析鞭辟入里的好书。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一打开《摆脱贫困》,就不想放手而要一口气把它读完的原因。
让我眼前更亮的,是这本书的思想内涵
这本书的书名,叫《摆脱贫困》。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可以引起人们思考的话题。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沉重而又可以引起人们思考的话题呢?我们都知道,按照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上世纪80年代的目标是摆脱贫困,90年代的目标是奔小康,进入21世纪后再用50年的时间去实现现代化。这是就全国来讲的,各地情况不一样,目标和任务、指标会有所区别。一般来讲,落后地区要和全国“同步”实现这个“三步走”战略,十分不容易。我们知道,习近平当年工作的闽东地区是贫困地区,而他在那里工作的两年正好是全国在“摆脱贫困”过程中进行最后冲刺的两年,闽东地区能与全国“同步”实现这一目标吗?实践,历史,已经对此作出了回答:1990年,闽东地区脱离了贫困线。
他们是怎么达到这一难以达到的目标的呢?
习近平在书中说:“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他还明确地说过:“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是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也就是说,在习近平的领导下,闽东地区能够与全国“同步”摆脱贫困,首先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靠的是行动,靠的是改革开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