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核心价值观因子 (4)

《论语》中的核心价值观因子 (4)

诚信:敬事而信与节用爱人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词源上“诚”和“信”是两个词,虽有相似所指,但侧重点不同:在语义上“诚”和“信”两词是互训的,如《说文解字》中定义为“诚,信也”,“信,诚也”。在传统文化中,“诚”的概念具有自反性,要求诚实于自我的道德良心,通俗讲就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信”的概念则有指向性,要求对人真实不欺,通俗讲就是诚实待人、信守承诺。所以,一旦将“诚”与“信”二字结合起来,作为“诚信”这样一个现代词汇,就包含了不自欺且不欺人这两个方面的涵义。

根据《论语》的记载,孔子从个人、社会和统治者三个角度对诚信进行了论述。

对于个人而言,孔子把诚信作为人安身立命的道德基础。认为一个人应该做到诚信,“谨而信”,“主忠信”(《学而》)。如果不诚信,是无法做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就是说,一个人不讲诚信,那还怎么做人呢?这就如同车子没有销子连接,怎么能走起来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则很清楚明白地要求在人际交往中要做到诚信待人。甚至孔子认为,诚信是判断一个人是否为君子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准,“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

对于社会而言,诚信方面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孔子所提倡的“文、行、忠、信”(“四教”,《述而》)、“恭、宽、信、敏、惠”(“五德”,《阳货》)以及后世逐步完善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中,都把“信”作为了重要元素。孔子教导子张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卫灵公》)就是说,如果说话忠信,行事笃敬,就算是到了蛮夷之地也是行得通的;但如果相反,就算是在本乡本土也是行不通的。

对于统治者而言,诚信是为政治国的基本原则之一。孔子甚至认为,诚信对于治理天下来说是最重要的。《颜渊》中记载当子贡问孔子如何为政时,孔子回答有充足的粮食和军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贡进一步问道,如果不得已必须舍弃一条,先舍弃什么呢?孔子回答说舍弃军队;子贡再进一步问道,如果不得已必须再舍弃一条,那么舍弃什么呢?孔子回答说舍弃粮食。孔子的理由是“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也就是说,自古以来人都难免一死,但若失信于民,得不到民众的信任,那么损害的不仅仅是统治者的公信力,甚至还会由此失去民众的支持。所以,孔子提出要统治国家应该做到诚信,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实现“爱人”的仁政:“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

当然,《论语》中所包含的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远远不止上述这几点,其他如“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所体现的友善思想;“执事敬”(《子路》)所体现的敬业思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所体现的和谐思想,等等,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展开。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