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益民:绝不让甲午的悲剧重演

褚益民:绝不让甲午的悲剧重演

军不思战、麻痹懈怠缺乏为国家和民族而战的精神支撑

记者:褚政委您好!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习主席指出:“甲午战争打断了中国发展进程,加深了民族苦难,也激励了民族觉醒。我们要用这段历史警示国人,教育官兵,勿忘国耻。”沈阳军区处在当年甲午战争的主战场,您对于这场战争一定有很多思考。请您跟我们谈谈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褚益民:很多人都在思考当年那场战争。在我看来,甲午战争之败,首先败在军不思战、麻痹懈怠,缺乏为国家和民族而战的精神支撑。打仗和准备打仗是军队的主体实践活动,是军人的天职。分析甲午战争清军的备战情况,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和平积习”充斥着清军上下。

不思战,看不到战争危险。30多年洋务运动造成的繁荣表象,使清军对国家安全形势产生严重误判。李鸿章本来是清廷中最具危机感的大臣,1874年就率先指出:“泰西虽强,尚在七万里之外,日本则近在户闼,伺我虚实,诚为中国永远大患。”但随着北洋海军成军,李鸿章开始盲目乐观,感觉“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殊不知,强军备战就像龟兔赛跑,我们在进步,敌人也没有睡大觉。日军对这场战争蓄谋已久,先后8次扩充军备,派遣大批间谍到中国刺探情报。对这样一个磨刀霍霍的恶邻,清军一些高层却认为“倭人为远患而非近忧”,在一种毫无戒备的状态下,迎来了一场命运攸关的战争。

不务战,不谋打仗的事。多数清军都是操练废弛、精神萎靡,旅顺军港内驻泊的兵船仅供大员往来差使,并不巡缉海面,甚至从朝鲜走私人参、装货载客搞“创收”。平时不想打仗的事,战时就绷不紧打仗这根弦。大连庄河市的花园口地区这样一个海防要地,清军竟没有设防,日军24000多人、2700多匹军马,登陆时间长达14天,驻守辽东半岛的7万多清军没有任何反应。鸭绿江防之战是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关键之战,日军在丹东九连城段用了一晚上时间架设浮桥,清军竟毫无察觉,致使日军大部队渡江。

不知道为谁而战,没有国家和民族的概念。为谁扛枪、为谁打仗,是任何一支军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精神无源、精神无魂,再靠物质激励也无济于事,甚至会起反作用。应当说,清军的生活待遇是比较高的。国家花了大笔银钱养着军队,军队应该更多想的是如何报效,但多数清军把当兵作为谋生的手段,平时为了发财,打起仗来就是为了保命,朝鲜牙山之战、平壤之战、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一些清军望风而逃。保国安民是军队和军人的本分,而清军却不知道何为国家、何为民族,战场上各自逃命就不足为奇了。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