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记录历史、传统和先民的智慧
文化遗产很多都在贴钱保养,并不一定都具有观赏价值,但是保护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这又是为什么?
首先是要保存历史的记忆。文字是历史最重要的载体,但真正要保存历史,还必须尽量保存原物,历史可以通过建筑、艺术品、非物质的记忆、整个环境而保存下来。比如说奥斯维辛集中营,很多人去看了感觉很压抑,世界上还有这么一种暴行,把犹太人用毒气毒死,头发都要拔下来织毯子,脂肪要熬油,如果不是保存这些实际的东西,我们的后代都很难想象这种暴行。又比如我们都知道票证,有人给我看了一张妇女买卫生巾的票子,我都想不到还有这种票证,你想想计划供应到什么程度。所以世界文化遗产也好,各国各地的文化遗产也好,它起到一个保存历史记忆的作用。
第二是继承优秀的文化。一般来讲,物质文明是不断进步的,但精神层面,比如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社会的道德风尚却未必一代比一代进步。人的天赋,在历史上某个时候某人达到了高峰,也许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甚至永远没有人再能超过他。现在拉小提琴的那么多,一定有人超过了帕格尼尼吗?印度泰姬陵修建时间相当于中国明朝后期,现在看不到大理石有裂纹或地面不平,它整体完美无缺陷。当然,文化遗产也不一定就是先进的,有的恰恰是落后的,比如说奥斯维辛集中营,比如中国以前的妇女缠小脚,是要摒弃的,但相关文物和记录要保存下来。
第三是发掘先民的智慧。举个例子,从先秦西汉,中国基本就把二十四节气配全了。公历里四年一闰,二月由28天变成29天,而农历是是十九年七闰,有时候一年有13个月,这样一来如何指导农业生产呢?中国人的办法是节气,地球绕太阳每十五度一个节气,精确到几点几分几秒,不仅在阳历上固定,而且基本跟气候一致。每年政府要颁布那个历法,又叫黄历,官员和百姓按二十四节气去执行农时就行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能顺利进行,在没有天气预报的情况下,二十四节气的作用很大。我刚才讲人类智慧并不一定到后来就先进,古人有很多奇特做法,我们今天可能不了解,但我把它作为遗产保存下来,将来研究深入了就有可能破解。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