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怎样的世界文化遗产(4)

中国需要怎样的世界文化遗产(4)

保护:修旧如故、适度利用

对待世界文化遗产,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是保护第一。这道理不用多讲,现在把它当摇钱树,把它毁了,今后怎么办?

第二要修旧如故。大家都知道对文化遗产不能整旧如新,但修旧如旧也不好,要修旧如故。什么叫修旧如故呢?比如一座700年的建筑,今天修缮时应该保存700年积累的信息,而不是修旧如旧,修成它700年前刚建成的样子,抹杀后来的历史信息。国际社会《威尼斯宪章》说得很明确,各时代加在一座建筑上的东西都要尊重。意大利庞贝古城里,你可以看到一座墙上有几块砖、几块石头是原来的,旁边是补上去的,就完全两个颜色。原来的墙和加固后的样子完全区分开,不会像我们这样颜色涂得差不多。把新的旧的分得清清楚楚,这就是修旧如故的原则,不允许作旧。

第三是依法保护。上海有个明朝的建筑,叫苏影楼,是私人的,现在成了危楼,让私人修,他说我修不起;政府要买,楼主不卖。法国、德国是怎么做的呢?按法律来。楼是私人的,如果是文物,你必须找有资质的单位来修,拉赞助或找政府补助都行。如果没能力修,楼又不安全,政府有权强制收购。法国、德国、意大利,有时政府卖一座城堡以前只要一个法郎,一个马克,你不要以为捡了一个便宜啊。我有个画家朋友在法国买了城堡,买时很便宜,但维修太贵,他就在城堡里办夏令营,交些钱就可以在那里住两个礼拜,要一年办两次活动才能挣到维修的钱。

第四是应该适度利用。有观赏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开发旅游没有问题,但要适度,一方面建筑物空关,没人用反而容易坏,另一方面适度的旅游也使公民能够享受这些遗产,感受传统文化,他们有这个文化权利。但是利用不能过度,故宫里面太和殿现在不能随便进去,因为地面的金砖是苏州一带专门烧制的,现在技术都已失传了,以前因为进去的人多,很多砖踩得凹陷了,现在就不能再放游客进去了。国际上很多文化遗产都是限制人数的,每天只接待多少人,还有很多文化遗产必须编组,既便于讲解也是监督。

还有一个就是要谨慎申报。有些地方比较轻率,文化遗产不论价值高低都要申报,另外还有一种就是不量力而行。有个地方官员告诉我,为了申报已经从银行借了几千万的债了。我说怎么还呢?他说申报成功后外国人会给钱。他根本不懂,世界文化遗产,除非你是贫穷国家,且遗产濒危,才能申请保护资金。像中国这样,是根本没办法申请保护资金的。还有的文化遗产或者是没有观赏性,或者地方太偏僻,旅游成本太高,一旦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就很难达到国际要求的保护标准。比如说,张家界曾经被黄牌警告,原因是建了太多的宾馆酒店,后来全部拆掉,损失十几个亿。三江并流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时候,有个县的县委书记要求退出。他说你算算看,我参加进去,矿不能开了,水电不能造了,还要每年花保护经费,我们本来就是贫困县,这样老百姓怎么致富?他这种话当然很片面,但如果真不具备条件,又何必急匆匆地去申报呢?

最后一点,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遗产,都是属于全人类的,这个方面我们要有一种宽阔的胸怀。韩国申报江陵祭成功了,有人说是“偷”了我们的端午节,江陵祭的起源当然是中国的端午节,但在端午节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又是祭山,又是祭神,又玩现代艺术,成为一个狂欢节。反过来,我们的端午节为什么不能弄出那么多花样?除了粽子、龙舟还有什么?

所以我们的心态千万不要狭隘,外国的,或者跟我们同类的申报成功,我们也应该感到高兴,我们一定要珍惜自己的文化,但是更加要看到这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我们这样对待文化遗产,实际上关乎我们未来的生活质量,关乎我们的历史能不能更好延续,也关系到我们的子孙后代能不能过上一种物质跟精神同样丰富的生活。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