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怎样的世界文化遗产(2)

中国需要怎样的世界文化遗产(2)

珍贵:反映一段历史、一种文化的特点

世界文化遗产已有900多项,那么它们究竟珍贵在什么地方?我从自己去过的世界文化遗产中举几个例子,让大家了解一下。

首先是博尔戈尔山及纳巴塔地区,位于苏丹北部,整个遗产就散在撒哈拉沙漠里,各种遗迹、建筑和雕刻最早的有4000多年,比我们的商朝还早,一般的也都有两三千年,和中国的周朝差不多。这里的金字塔比埃及的还早,但比较小,也是当时法老的墓葬。长期的风化,以及昼夜温差的热胀冷缩,使金字塔顶坚硬的花岗岩顶部很多都消失了,顶上原来雕着的神像或者珍宝,也在很久以前就流失了。那里的风沙有多大呢,我们在拍照的时候,沙子就打在脸上,有时一转身就有一个新沙堆。其中一处建筑,我们在拍摄的时候就听到噼噼啪啪的声音,我开始以为是风吹沙子,结果发现是石柱在太阳暴晒下爆裂的声音,我在地上捡到黄豆那么大的一块,可见它有多濒危。我们去的时候是2003年,拍摄时发现一大群中国游客,原来是中石油在那里造炼油厂,铺设油管。随着当地的开发和人口增多,原本脆弱的文物需要严格保护,所以这里整体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下来了。

下面我们来了解埃及圣凯瑟琳修道院,在西奈半岛的中心。修道院周边都是光秃秃的高山,只有这里可以看得见几棵树,为什么呢?因为这里的地下有个泉眼,否则这个修道院也没办法存在。这个修道院在公元初就开始建了,但这里居然有清真寺和基督教的钟楼并立的奇特景观。基督徒最初选择在这里建修道院,据说是得到神的启示,但在它的周围,并不是基督教信徒生活的地方,并且远离欧洲那些宗教信仰地。在相当于中国明朝崇祯年间,曾经有一个基督徒从欧洲出发去寻找这个圣地,在路上花了二三十年,最后在他到达的第二年去世。所以它的象征性不仅在于历史悠久,还在于它反映出一些人的信仰,以及特殊情况下对其他宗教、其他文化的包容。正因为这样,在它成为穆斯林文化中间一个孤岛时,也受到穆斯林教徒的保护。这里的图书馆收藏的文物和基督教书籍,仅次于梵蒂冈,当年基督徒不远千里把它运到了这么个孤点以传播教义,保存至今。

还有埃塞俄比亚的拉里贝拉岩石教堂,这些建筑不是用石头修建成的,而是凿空整块岩石形成的,其中一处建筑1100多立方米,门窗等都是在雕山之前规划好的。这样的建筑有20多座,比较完整的有十几座,连成一片,里面供的神像、房间、楼梯简直就是雕塑的工艺品,拱门上挂的钟原本就是一座山,我们不得不惊叹于人类的巧夺天工。这个教堂会被修建,首先是国王信基督教,动用了5000个工匠,连续修建了30年才建成,当时伊斯兰教扩张,基督教生存困难,宗教冲突剧烈,基督教不得不把教堂造得像迷宫和碉堡,难以攻陷。这里就体现出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以及反映一段历史、一段文化的特点。

这几个例子很好地阐述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即反映宗教信仰、生产能力、社会关系、本身功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等,是综合的产物。中国的开平碉楼申遗时,有人觉得它时间短,地方小,影响也不大,我考察时说,申遗主要不在于影响大小,而是因为建筑不中不西、不伦不类,这不是贬低,要是纯中或纯西,肯定选不上,不中不西反而有代表性。开平的碉楼是华侨建造的,早期的华侨传统观念很强,总希望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不想在外国呆一辈子,回来后要修祠堂,要宣传,要买地建房,让大家知道。

这样一来,华侨就容易被强盗、盗匪盯上,而当时的政府又不提供保护,碉楼就这样产生了。碉楼底下就像碉堡,墙非常厚,往往第一层没有窗,门也开得很小,有的还有枪眼用来射击,二层则有阳台有窗,便于生活。如果强盗来了,家里甚至村里人都可以一起躲在碉楼里,火烧也不怕,打也打不进,等强盗跑了再出来。此外还有自然条件,当地天气很热,经常有洪水,还有台风,所以楼房必须坚固以抗台风,底层不用以防水淹,从二层开始开大窗户以便通风,就形成了建筑特色。它的文化特征也很独特,楼上有罗马柱,有钟楼,看起来是西式的,但一进去又是中式的,供着祖宗牌位,中西合璧。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