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解国家安全(2)

北京:理解国家安全(2)

研究表明,先失败后改革,小失败小改革,大失败大改革,不失败不改革,是大国安全体制的普遍现象。面对这种情势,没有哪个国家的安全体制能够经受不变革的代价。

迄今为止,国家安全往往充满神秘色彩,人们宁愿透过种种迷雾看待和讨论国家安全。

定义是系统研究的开始。明白国家安全到底是指什么,十分必要。这就要从概念出发,因为明确概念已成为国家安全研究以至国家安全实践无法绕开的关键环节。虽然这些概念的定义远未达成共识,但起码有助于基本的理解。让我们用中国学者的现有工作成果略加说明。

首先,国家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就是国家既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又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当代国家安全包括10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国民安全、领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

其次,国家安全战略,是指关于维护国家安全的宏观筹划,也就是一个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资源,应对核心挑战与威胁,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与价值观的总体构想。

再次,所谓的“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在规范的中文语境中是不能成立的概念。“安全”作为一种客观状态,本身并不存在“传统”与“非传统”的区别。能够区分为“传统”和“非传统”的,可以是“安全观”,也可以是“安全的构成要素”,甚至可以是“威胁安全” “安全威胁的因素”等等,但绝不是“安全”。

另外,新安全观包括主权安全、国家享有主权,包括独立权、管辖权、平等权、自卫权。国家综合安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信息、国防安全等;经济安全是国家综合安全的核心,军事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支柱。

最后,中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内向型、防御型、和平型的特点。这是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与美国和西方大国外向型、进攻型、扩张型的安全战略根本不同之处。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可概括为:“卫主权、求和平、保稳定、谋合作、促发展”。

(作者系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