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海良: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历史路标”

顾海良: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历史路标”

——读马克思《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他对经济思想所作的“历史的评论”,主要为了说明:“一方面,政治经济学家们以怎样的形式自行批判,另一方面,政治经济学规律最先以怎样的历史路标的形式被揭示出来并得到进一步发展。”①“历史路标”,指的是经济思想发展中具有标识性的理论成果和成就。在这一意义上,《手稿》在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结构演进、思想历史研究和理论原理创新上取得的显著成果和成就,无疑就是高耸于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中的“历史路标”,是对马克思经济学作出“历史的评论”的经典文本。

一、《手稿》在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是他计划写作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著作的开头部分。第一分册包括论述第一册《资本》第一篇“资本一般”的第1章“商品”和第2章“货币”。1861年8月,马克思以“《政治经济学批判》续”为标题,继续写作内容为第一篇“资本一般”第3章“资本”的第二分册。在写作过程中,马克思不断地接触和发现新的理论问题,以至认为:“要是隔一个月重看自己所写的一些东西,就会感到不满意,于是又得全部改写。”②这样,到1863年7月,马克思实际完成的是一部包括23个笔记本的近1400页的卷帙浩繁的手稿,其内容大大超出原先计划的第二分册的内容。这部手稿后来按马克思的写作时间,被称为《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按照马克思给《手稿》各笔记本的编号,《手稿》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含第Ⅰ到第Ⅴ这5个笔记本。这部分手稿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一版第47卷。在这部分手稿中,马克思论述了“资本的生产过程”中的第1章“货币转化为资本”、第2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第3章“相对剩余价值”的开头部分。大约在1862年1月,马克思在写作第Ⅵ笔记本时,中断了对“相对剩余价值”的论述,开始写作“剩余价值理论”这一章。这一章是对之前阐述的剩余价值理论原理所作的理论史的考察。这是手稿的第二部分,它包括第Ⅵ到第ⅩⅤ共10个笔记本。这部分手稿后来被编辑为《剩余价值理论》(也称作“《资本论》第四卷”),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26卷。第三部分包括第ⅩⅥ到第ⅩⅩⅢ共8个笔记本。在第ⅩⅥ和第ⅩⅦ笔记本上,马克思论述了原先计划中的“资本和利润”的内容。从第ⅩⅧ笔记本开始,马克思除了对商人资本和货币资本的某些问题作了补充论述外,回过来续写了由于写作“剩余价值理论”而中断的“相对剩余价值”章及以下各章。《手稿》的最后几个笔记本,包括马克思打算继续深入研究的有关理论问题的引文摘要。这部分手稿被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一版第48卷。

把《手稿》称作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历史路标”,是由《手稿》的重要理论地位和意义所决定的。

第一,《手稿》是马克思对经济思想史探索的“历史路标”。在《手稿》中,马克思以对剩余价值理论为主线的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成为马克思经济学遗产中最辉煌的部分。在《手稿》中,《剩余价值理论》最初仅仅是作为剩余价值的理论史部分来写的。但是,在对剩余价值理论史的深入研究中,马克思越来越多地,而且必然越来越多地对剩余价值理论以外的理论史内容作出详尽的考察。因为马克思已经十分清楚地认识到:“所有经济学家都犯了一个错误:他们不是就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不是就剩余价值本身,而是就利润和地租这些特殊形式来考察剩余价值。”③《手稿》涉及从17世纪60年代威廉·配第到19世纪中叶大卫·李嘉图学派及各种经济学流派的主要的经济思想的“历史的评论”,对这200年间经济学发展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关于剩余价值和利润理论史、生产价格理论史、地租理论史等作了深入的研究。

第二,《手稿》是马克思经济学体系演进的“历史路标”。在《手稿》中,马克思经济学体系实现了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六册结构计划”向《资本论》“四卷结构”的过渡,成为马克思经济学体系演进的重要转折点。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开始就提出“六册结构计划”的设想。他指出:“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顺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他三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第一册论述资本,其第一篇由下列各章组成:(1)商品;(2)货币或简单流通;(3)资本一般。前两章构成本分册的内容。”④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六册结构计划”作了重要的变动:一是决定将自己的经济学著作“以《资本论》为标题单独出版,而《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个名称只作为副标题”⑤。二是提出《资本论》的基本结构。起先,马克思认为《资本论》只构成“六册结构计划”中《资本》册第一篇“资本一般”第3章“资本”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就是英国人称为‘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东西。这是精髓(同第一部分合起来)”。⑥但是,马克思很快就改变了这一想法。1863年1月初,马克思提出了《资本论》理论部分的三篇结构,并重新拟定了第一篇“资本的生产过程”和第三篇“资本和利润”的结构计划。这时,马克思把第一篇“资本的生产过程”细分为9章,把第三篇“资本和利润”细分为12章。⑦原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单独阐述的“商品,货币”,现在作为第一篇“资本的生产过程”第1章的“导言”,成为《资本论》开篇的内容。1863年1月的这一计划,是马克思对他经济学体系结构的新的构思,成为《资本论》理论叙述部分的最初的相对完整的结构。

第三,《手稿》是马克思在经济学中的重大发现和科学革命的“历史路标”。在《手稿》中,马克思在资本和剩余价值本质、剩余价值生产形式、劳动对资本的从属关系、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社会资本再生产等一系列理论上都取得了重要进展,深化了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及其体系。本文着重对这些理论进展作出概述。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