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资本和剩余价值本质及其关系的探索
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是《手稿》的主要内容。在《手稿》中,马克思以“资本最初的表现形式”,也是“资本的最一般形式”G—W—G为基础,分析了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的产生、作用过程及相互转化关系。马克思认为,商业资本和生息资本尽管是历史上最古老的资本形式,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它们都表现为产业资本的“派生的、第二级的形式”。这是因为,“产业资本是在资产阶级社会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关系的基本形式,其他一切形式都不过是从这个基本形式派生的,或者与它相比是次要的,——派生的,如生息资本;次要的,也就是执行某种特殊职能(属于资本的流通过程)的资本,如商业资本。所以,产业资本在它的产生过程中还必须使这些形式从属于自己,并把它们转化为它自己的派生的或特殊的职能。”⑧对资本的“基本形式”和资本“派生形式”关系的离析,是理解资本一般与资本特殊关系的关键,也是揭示剩余价值一般到剩余价值特殊(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转化的基础。
在资本形式的转化过程中,产业资本转化为商业资本,是资本的主要形式(生产过程)向资本的次要形式(流通过程)的转化;产业资本转化为借贷资本,则是职能资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向非职能资本的转化。在借贷资本G—G的运动形式上,资本的一般形式G—W—G取得了最外在化的表现,成了一种“毫无内容的形式,不可理解的、神秘的形式”⑨。在这一过程中,资本的形式越来越和它的内在本质相异化,越来越与资本的本质失去联系。在借贷资本运动中,资本“取得了它的纯粹的拜物教形式”。⑩《手稿》对资本形式转化及其过程的理解,深刻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及其转化的、衍生的各种资本形式的关系与本质。
马克思在揭示资本外在化形式的同时,对资本的内在结构也作了探讨。《手稿》对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结构的分析,在经济思想史上首次揭示了资本两种不同有机构成的理论。马克思认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构成是从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它是“生产过程内部的资本有机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虽然也是对生产资本的结构划分,但是,它们借以划分的依据却是资本流通中价值的不同的转移方式,因而是流通过程产生的资本有机构成。因此,从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来看,“当我们说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时,指的是资本最初的划分为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而不是流通过程中或流通过程对再生产的影响所引起的这种比例的变化。”(11)严格区分两种不同的资本构成,是马克思对资本理论探索的重大贡献。在马克思以前,古典经济学家在许多理论上失误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把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造成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增殖的经济后果,同由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构成造成的价值转移和价值补偿的经济后果混为一谈。
在《手稿》中,马克思还深入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机构成内部的两重形式:由活劳动量同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的对比关系决定的“资本的技术构成”;由资本各要素之间的价值比例关系决定的“资本的价值构成”。这是深入理解资本有机构成的两个“着眼点”。在这两重构成形式中,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马克思常常把仅仅是资本价值构成变化而资本技术构成没有变化的情况,称作资本有机构成没有发生变动。在这两重构成形式中,资本技术构成是资本有机构成的内在规定,资本价值构成则是资本有机构成的外在表现形式。资本有机构成的这一严格界定,对理解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是极为重要的。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资本结构的探讨同对剩余价值生产形式的研究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范畴,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本质以及剩余价值的两种生产形式。在《手稿》中,马克思引入超额剩余价值范畴,第一次阐明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两种形式之间的逻辑的和历史的转化“中介”。马克思认为,超额剩余价值实质就在于:“用超过该生产阶段平均水平的更有生产效率的劳动方法作为例外生产出来的那个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这个商品的一般的或社会的价值。”(12)如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范畴一样,超额剩余价值范畴也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超额剩余价值范畴不仅揭示了绝对剩余价值到相对剩余价值的逻辑的和历史的转化关系,而且还凸显了资本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结果之间、追求个别价值增殖的内在动机和社会价值普遍降低外在结果之间、个别资本积累增长的冲动和全部资本价值贬损之间的内在矛盾和冲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