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对未来社会经济关系的探索
在《手稿》中,马克思在对论述资本的形式从属到实际从属的历史过程中,对未来社会经济关系产生的必然性以及未来社会的“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有制”的涵义作了深入阐述。
马克思认为,劳动形式上从属于资本向实际上从属于资本的过渡,与经济关系的必然的变革是联系在一起的。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是生产力运动方式发生革命的结果,是直接生产过程中更大规模地应用自然力,科学和机器的结果,是科学技术力量转化为资本力量的结果。因此,“在这里不仅是形式方面发生了变化,而且劳动过程本身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只是现在才表现为特殊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改变了物质生产的形态。另一方面,物质形态的这种变化构成资本主义关系发展的基础,所以与资本主义关系完全适合的形态只是与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51)
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已经潜藏了资本主义私有制自身被扬弃的因素。因为在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阶段,“资本家必须是某一社会规模的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或占有者,必须是某一价值量,某一集中起来的财产的所有者或占有者”。(52)这时,表现为资本家个人集中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而对劳动来说,它就是一种“劳动的异己的所有制”。(53)然而,对劳动的异己的所有制的否定,并不是回复到孤立的单个人的所有制,而是转化为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对这种劳动的异己的所有制,只有通过他的所有制改造为非孤立的单个人的所有制,也就是改造为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才可能被消灭。”(54)这就是说,显然,这里所说的“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同马克思后来所说的“个人所有制”具有同等的意义。
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中“个别人占有生产条件不仅表现为一种不必要的事情,而且表现为和这种大规模生产不相容的事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中的这一“对立形式”,必然导致“社会地占有而不是作为各个私的个人占有这些生产资料”的结果,由此而得出的结论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只是生产资料的这种公有制的对立的表现,即单个人对生产条件的所有制(从而对产品的所有制,因为产品不断转化为生产条件)遭到否定的对立的表现。”(55)
在对于未来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研究中,马克思极为关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的根本转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对自然力的大规模的有效的利用问题。科学的因素独立了出来,发明成了一种特殊的职业,自然力变成社会劳动的因素,人实现了对自然力的大规模利用。这时,科学作为生产的独立因素,使生产过程实际上成了科学的应用,科学成了生产过程的职能,“这样一来,科学作为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同时就和直接劳动相分离”(56),最初只是对资本有利的科学的这种分离和独立,将“成为发展科学和知识的潜力的条件”(57)。科学及其科学研究的独立有利于科学水平的快速提高,在未来的生产中科学和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将越来越受到重视。未来社会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生产方式发展的新的空间,实现了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新的解放。在马克思看来,“自动工厂是适应机器体系的完善的生产方式,而且它越是成为完备的机械体系,要靠人的劳动来完成的个别过程越少……它也就越完善。”(58)马克思预言,只有在“与机器相适应的生产方式”中,“自动工厂”才能“获得最纯粹最典型的表现”。
《手稿》对未来社会经济关系的这些独特的探索,对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及其运行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