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靠学习教育,靠耳濡目染,靠世代传承,更靠规矩规范、制度约束,使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并得以持续推进。刚性的社会征信系统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号召到落实的重要环节。可借鉴信用建设先进国家、地区的有益做法,建立信息平台,完善行政、司法、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实现信用信息共享和公开,划分信用等级,让信用记录与组织、个人的社会行为直接挂钩。信用的背后牵涉诸多利益问题,要探索建立类似“负面清单”机制,在行政许可、政府采购、工程招标、金融服务、城市落户、医疗保险、入学就业等各方面附加条件,依法惩戒失信行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在政策制度、法律规范之中,又靠它培育、巩固和发展。法治的最高境界就是高尚道德、公序良俗的习惯化、日常化,但良好的社会风尚往往不会自动生成。要从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等多方面入手,完善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支持和政策保证。要适时将核心价值观中的相关要求上升为具体制度规定,如明确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对严重失信行为实行“禁入”等。通过褒奖善行义举,惩戒恶行,体现出好人有好报、坏人受惩罚的价值导向。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为目标

社会风气、社会风尚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最直观的表现,是该社会价值倾向的本质体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不良社会风气的治理,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期任务,也是其根本目的。

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人物,是社会的“精英”,是备受社会瞩目的群体,人们往往习惯从领导干部身上来认识党和国家的政治追求、价值取向,从公众人物身上感受和评价社会风尚。他们的一言一行具有极大的社会示范效应,是社会主流价值的风向标。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感召和带动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到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中来。

青少年要从小养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习惯。常言道,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要从不同年龄、不同阶段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文化氛围和成长环境出发,发挥好家庭、学校、少先队组织和全社会的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道德习惯。

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体。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和价值追求时,就会形成共同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局面。要让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到营造积极健康的价值风尚中来,让生活中的凡人义举、好人好事,成为人们传颂的话题和不同文化产品中的重要题材,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价值观的内容具体化、通俗化、生动化,通过设计、组织、开展如中国好人、道德模范、寻找身边的真善美等一系列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让价值观的认同落实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人人学榜样、人人在实践的良好风尚。

(作者单位: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