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洁方便筷流向街边小餐馆
狮子山工商所副所长熊建锋表示,经初步调查,崔某租用一套住房当作仓库,该处房屋既有人生活居住,也用于存放货物,不能充当合法的经营场所。他们在此分包餐具,属于无证经营。此外,他们在未取得卫生许可证的情况下分装餐具,餐具外包装上均无生产信息,都属违规。工商部门封存这些餐具产品,并勒令崔某暂停营业。
洪山区质监局执法科科长吴丹表示,他们主要负责餐具质量的监管,崔某无法提供方便筷的质量检验报告。他们已将这些餐具产品进行封存、抽样,将送往省或市质监部门权威检测机构检验。
据查,崔某从去年11月就租下此处,对外售卖方便筷。这一明显不合规的经营点为何一直未被查处?执法部门说,该经营点藏身居民小区,很难发现。
爆料人李玫表示,她之所以愤而举报,是因为目前武汉市小餐馆内使用方便筷很普遍,像这样在地面上随意分拣的方便筷,让人情何以堪。军威苑小区有居民说,平时晚上会看到有车子停在17栋门口,不少人进进出出搬运货物,没想到这里藏着一个无证餐具窝点。
据崔某交待,他从赤壁以每双2.7分钱的价格购进方便筷,运回武汉后对外售卖,买主多为街头的小餐馆。
厕所内清洗回收的方便筷 恶心了谁?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在这个窝点竟有54万双方便筷在厕所内清洗后流向小餐馆。在一位妇女包装筷子时,一男子就从筷子上走过,假如你事前知道了手里的筷子竟是这样来的,不知道还吃不吃得下?我相信很多人会很恶心。
武汉这起方便筷黑窝点的新闻,再次把食品安全推向焦点,近日的福喜门事件还远未淡出人们的视线,紧跟着国内令人恶心的方便筷再次出现,这也许只是冰山一角,在每个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有多少令人恶心的方便筷、方便腕?谁来管管这些隐藏在小区里的黑窝点?难道我们真的就连一口放心饭都吃不上?
每包只卖1元,一包40双,黑心商人唯利是图,在目前环境下指望黑心商人道德自律简直是痴心妄想。那么指望记者曝光,显然也是杯水车薪,那么只能寄望于我们的监管部门。而我们的监管部门呢?居民举报先找记者,既是恶心也是讽刺。
一是多头管理等于没人管理,一双筷子要工商、质检、公安等诸多部门管理,越是部门多越是等靠躲;二是只监不管,就算是有许可证的,也是发一证而百了,缺乏现场监管,更别说那些隐藏的没有执照的黑窝点了;三是监管部门懒政不作为,食品安全监管必须亲自到现场去,而在我们的地方监管机构中,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发文件、听汇报、接举报,即便去了也是走马观花,有的甚至接到举报以各种理由拖延。
就像该案中这个黑窝点从从去年11月就开始对外售卖方便筷,为何一直未被查处?执法部门说,该经营点藏身居民小区,很难发现。是很难发现还是根本就不去发现?没有哪个不良商人会在你眼皮底下生产,很显然这是为自己懒政找借口。
一个非法窝点容易打掉,那么无数个这样的窝点靠什么打掉?我们曾认为公款吃喝是无法剔除的顽疾,我们也曾认为公车改革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现在情况都已大有改观,很多问题都不是无解难题,关键在于有没有解决问题的决心和魄力。今年三月李克强总理谈到,要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请问监管部门拿什么来保障呢?
餐桌方便筷厕所内清洗,业界良心已无迹可寻
餐桌上的方便筷相信不少人都用过,但是看似洁净的筷子,在武汉市的黑窝点内却相当不卫生,在没有任何营业许可证的情况下,将已有黑点的发霉筷子用猪饲料包装袋打包低价收回,然后在地上分拣,在厕所内清洗,50多万双筷子,用简易包装袋直接送往武汉市大街小巷的餐馆内,业界良心仿佛已无迹可寻,用如此筷子夹起的山珍海味估计也有了几丝“臭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