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在执政实践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2)

辽宁:在执政实践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2)

三种领导能力建设是时代对执政党提出的要求 

实现党的领导关键是解决能力问题。从当代中国发展现实看,三种领导能力建设成为时代的要求。 

一是科学发展的领导能力。目前中国社会发展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表明,“能力不足”危险突出表现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上,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区域发展不平衡、硬实力与软实力反差以及GDP政绩观等方面暴露的问题看,党的领导能力与科学发展的要求距离很大。毫无疑问,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成效显著,进步水平大幅提高,但问题成堆、矛盾交织、困难增多。这些问题、矛盾和困难的产生,有的确实是发展起来后难以避免的,但不能不承认因为没有坚持科学发展理念而造成的占相当大的比重。科学发展的领导能力建设是党迫在眉睫的战略任务,党的执政地位能不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能不能扩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发展领导能力的提高程度。不注重提高科学发展的领导能力,党治国理政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 

二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能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主题鲜明之处不是改革,而是前面的“全面深化”四个字。它的意思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积压的问题已经到了绕不过去、回避不了的地步。不去正视并有效应对这些问题,不仅发展会受阻,而且已经取得的成果也有前功尽弃的可能。从新一届党中央的思路看,笔者以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能力建设有以下四个要求:第一,不能就事论事地进行改革,必须有改革的顶层设计,用合力打造改革的升级版。第二,不能避重就轻,遇难就止,局限和徘徊于边缘问题的改革,要敢于涉险滩,敢于啃硬骨头。第三,不能脚踏西瓜皮,改到哪儿算哪儿,想革什么就革什么,要有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第四,不能只打雷不下雨,有声音无动静,要把壮士断腕的决心付之于看得见效果的行动上。 

三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领导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在中国,谈国家离不开谈执政党。国家与政党无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不能混为一谈。我国历史和国情决定了国家与执政党形成捆绑式的关系。党的话语表达中经常使用的是 “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党和国家是连在一起的。邓小平同志讲得更彻底了:“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 ”治国必先治党,不仅要将国家与执政党相提并论,而且治党放在治国之前。这些观点表达的都是中国特有的语境,说的都是一个道理:治国与治党是连在一起的,这是中国特色。由此而言,能不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是衡量党的领导能力的新标准。这个目标由党提出,也必须通过党的领导去完成。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