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那些看起来无影无踪的潜规则在党内以及社会上失去土壤、通道和市场。这是一道非常深刻的命题。不同的潜规则,其形成、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和原因是不同的,其社会危害和最终目标也各不相同,需要对不同的潜规则采取不同的措施。
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清正严明,形成正气弘扬的大气候,让那些看起来无影无踪的潜规则在党内以及社会上失去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场。”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社会,高度集权的官僚体制使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缺乏,官僚体制中的唯权唯上、中庸之道、家长制、一言堂、特殊化等构成了我们社会传统中的负面因素。特别是在我国社会政治历史演进过程中,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同一集团内部不同势力之间,为达到各种目的无不尽使尔虞我诈的阴谋诡计,广泛运用谋略权术进行复杂的斗争,制定规则的强势者玩弄规则,统治阶层“兵不厌诈”式地愚弄百姓,在这样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孕育和培植了诸多形形色色的潜规则,充斥到政治、经济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当今社会仍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那些看起来无影无踪的潜规则在党内以及社会上失去土壤、通道和市场。这是一道非常深刻的命题。笔者认为,不同的潜规则,其形成、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和原因是不同的,其社会危害和最终目标也各不相同,需要对不同的潜规则采取不同的措施。按照潜规则所要取得的目标不同,笔者将官场潜规则分成五种类型。
个人权威型。官员个人权威的重要性至少可以追溯到韩非子的法家思想。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者,他的“法、术、势”思想对于封建统治者如何加强集权统治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韩非子主张用“法”来治理百姓,用“术”来驾驭群臣,同时突出“势”的重要性。他所认为的“势”,主要指君主统治所依托的权力和威势。他强调统治者一旦“失势”就会和普通人无异,因此统治者必须要用“刑、德”(即赏罚)两种手段不断加强统治者的神秘性和威慑力,人为造“势”。韩非子这种“在其位有其权”的重权意识一直延续。古往今来围绕如何树立官员特别是“一把手”的权威,有诸多的潜规则为之服务。小到开会、吃饭安排位置、出行出访前后顺序,大到“一把手”可以不发一言就决定一个下属的个人前途,就可以拍板部门重大事项的决策。如单位“一把手”如果暗示对某个下属不满意,单位上上下下都会对此人避之不及,这个人在这个单位的政治生命就基本结束了;部门中经常为一些重大事项开展集体讨论,但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充分发扬民主式的讨论,往往是谁的权力大就服从谁,讨论沦为一种形式,一个过场而已。
人身依附型。指下级依存于上级,上下级之间存在保护和被保护的关系。这本是封建社会腐败恶习的“官官相护”,却成为当代某些地方官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其表现是领导干部之间互相庇护,下级维护上级,对上级唯命是从,上级偏袒下级,帮下级文过饰非,久而久之这种关系就演变为下级对上级的人身依附。这种潜规则来源于封建社会的权争文化,官员之间从下到上层层依附,不断扩大利益集团的势力范围,导致官场中人际关系非正常化,这些依附关系相互交织、错综复杂,衍生出更多、更复杂的社会网络,滋生出更多腐败现象。
润滑关系型。不少干部常常以同学圈、老乡圈的名义聚集在一起,讲究迎来送往,热衷于灯红酒绿。这种用公款来建立酒肉关系,建立人脉,相互帮忙,也是很多官员心知肚明的潜规则。不同部门的官员相互结识、相互帮忙,同一部门官员相互吹捧、一片和气。为什么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红红脸、出出汗”,就是因为在以往的民主生活会中,批评与自我批评往往成了摆设,批评他人只字不提,批评自己往往先大谈成绩,最后以“缺乏创新精神、工作还欠努力”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只言片语轻轻揭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