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警该如何发挥作用?

地震预警该如何发挥作用?

鲁甸6.5级地震牵动人心,在各方展开紧急救援的同时,地震的预报预警问题又一次摆到公众眼前。

每一次地震过后,网络上都会涌起一股对“神预测”的追捧,内容大多为在地震前,某机构已经预测出了地震将要发生。但有的专家认为,这样的预测好似“玄学”,偶尔“说对了”的背后是不计其数的“说错了”。

在突如其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面前,人们期望有方法能提早预知,有充足的时间防范,但很多时候,这只是一厢情愿。

“神秘“的地震预报

目前,临震前的预报尚无任何国家能够准确进行。1975年,地震专家们曾对辽宁海城地震进行了成功预报,当地老百姓提前转移,极大减少了生命和财产损失。这是我国首次实现了对7级以上地震的成功预报。但此后,准确预测强震的消息鲜有出现。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告诉记者,复杂和突发的特性使得地震预报难度高,但并不意味着相关的科研是多余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室主任冉勇康表示,近年来,我国与地震预报相关的研究项目很多,经费也一直在增加。

冉勇康说,研究经费看起来很多,但需要支出的地方确实不少,例如,很多时候需要对地震遗迹采到的样品进行测试,一个样品测试就需要花4000~5000元,一个地方需要测试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样品;几经周折找到合适的地点进行勘测和打孔时,遇上农民的庄稼地还要赔钱;在外地打孔勘测大多都需要1~2个月,有时候还需要专门建房屋保护勘测点。当设备存放在老百姓家并保证设备24小时不间断运转时,也要给报酬,“一天十几个人的团队消费要1000多元”。

孙士鋐认为,财政投入是有限的,所以首先要搞清楚,哪些地方是有可能发生地震的,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估,再进行重点监测。同时,财政投入还要考虑到未来如果发生地震,那么地震的等级可能是多少?会对当地造成怎样的影响?这还涉及当地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投入多少,不能一概而论。

地震预警:与时间赛跑

与地震预报在地震发生前做出预告不同,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利用电波和地震波的速度差,为其他可能受到地震波及的地方发出预警。这更像是预警系统与地震波赛跑,预警系统通常能够领先几秒到几十秒不等,抢先一步送来消息。

简言之,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已经发生的前提下,利用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在震中正发生地震但还没有对目标造成破坏前,抢在严重灾难尚未形成之前发出警告,从而减少人员伤亡及次生灾害。据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介绍,中国地震系统的理论研究表明,如果预警时间为3秒,可使人员伤亡比减少14%;如果为10秒,人员伤亡比可减少39%。

“各个国家的预警投入都不一样,我国在不同地方采取的做法也不同。要做到有效预警,预警监测的台站一定要密。现在国内两个地震台间的距离为100~200公里,这样的现状对预警是很不利的。” 中国地震台地震预报研究所研究员陈会忠告诉记者,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两个监测台站间的距离基本上为10~15公里,在我国南北地震带上已经有2000多个站点。

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使用廉价的地震检测设备,不再使用传统的地震仪,而是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配上类似手机这样的智能化操作系统。“每十公里布设一个,从而对检测到的强震发出报警信号。”传统的地震仪器需10多万至20万元,建成一个地震台则需花费上百万元,而使用廉价的地震检测设备相对于传统的地震仪成本少许多。

在预警发出后、没有明显震感或没有造成破坏前发出预警,人们可以尽快进行反应。预警时间短暂(1~5秒)可以就地紧急防灾、做好心理准备,预警时间较长(10~20秒),可以进行人员疏散,并尽快关闭城市供电、燃气、化工设施。

预警系统的原理决定了地震预警系统能够提供的应急时间是有上限的。

在几秒至数十秒的时间内,人们能够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减少损伤?停止列车、离开电梯、转移医院仪器和设备……有限的时间可以做很多事,但是不能做的事却更多。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