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昆山爆炸敲响安全生产的警钟!(3)

【案例】昆山爆炸敲响安全生产的警钟!(3)

昆山爆炸工厂环评报告为何背离职工感受

有媒体采访后发现,现场围观群众称这家企业不仅污染严重,而且一直存在安全隐患。还有职工去举报过,甚至有网民爆料该公司的工人因长期粉尘感染患了肺病吐血。但企业一直没有被整顿。

然而,另一面却是2007年,昆山环保局和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甚至给中荣金属制品厂出具环评意见称,中荣金属“粉尘采用布袋集尘器处理,去除效率可达95%”。整份环评意见未涉及车间粉尘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甚至还表示,由于公司抛光车间粉尘污染物产量较小,现有的8套处理设施处理能力过大,造成不必要的能耗损失。言下之意是工厂配备了强大的,超过其必须具备的“粉尘处理能力”,完全是一个环保意识前卫的先进工厂。

为何官方的环评报告会与职工感受严重背离?到底是分析着眼点不同还是另有其他原因?笔者想起了此前《瞭望》的一篇文章,根据此文,环评已经成为腐败的重灾区,据统计,2002年至2008年,全国涉及环评管理的违纪违法案件共70件,涉案人数72人,且都是部门以上领导,其中领导班子成员超过一半,达到43人。《羊城晚报》2013年的一篇文章则指出,所谓第三方的环评机构也常通过“造假”的方式来捞取“油水”。环评行为本身和出具的环评报告都非常专业,外行看不懂、弄不明,环评报告怎么写,基本由环评机构随意“捏”,这些名义上的第三方环评机构与环保部门往往还是“儿子与老子”的关系,互相之间的监督乏力。环评机构寻租的机会和空间应运而生——企业可以通过出钱“公关”环评机构,拿到一份十分漂亮的环评报告。

昆山爆炸案的事后调查和抢救伤者工作还在紧张进行中,当前的第一要务当然还是抢救伤者并查明爆炸原因。但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对于环评报告为何严重背离职工的感受,必须加以调查,究竟职工口中的“污染重地”、“血汗工厂”与环保部门和所谓第三方的环评报告中的“环保优良企业”,到底哪一个才是符合事实的写照?如果群众说的才是真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环评把关者竟然成了帮助污染企业说好话的人?为什么环境监督者无法“板起脸来”监督检查?背后是否存在腐败猫腻?

安全检查为何总是做做样子?

谁来为这些生命讨回一点公道呢?发生爆炸的中荣公司的安全措施越松弛,爆炸事故的悲剧性就越浓。工人说,工厂2个月前就发生过一起事故,除尘设备的发动机过热,出现明火,粉尘被燃,但那次没出大事,只是点燃了周围的彩钢板,就没有引起重视。工人们还不知道粉尘会引起爆炸。工人们不知道,难道企业的管理人员也不知道?

看过电影《救火英雄》的人都应该记得,影片的最后谢霆锋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扬起大量粉尘,用一根烟制造了一起爆炸。电影画面上唯美诗意的场景对应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一场人间惨剧。

这样的惨剧将安全生产的监管体系炸得支离破碎。工厂的员工从来没有安全生产方面的培训,就好像将羊放入了狼群之中,可羊不知道狼总有一天会吃它们。工人们就这样裸露在厚厚的易燃的粉尘中,里面有配电柜、空调等会产生明火的祸源,厂房里居然还有天然气管道通过。

新闻发布会上昆山市长的泪水,既是为那70多名无辜逝者的哀悼,也是对监管不力的一种自责和内疚。对当地来说,粉尘爆炸并非首次。在今年4月份南通市一起粉尘爆炸事故中,就造成8人死亡、9人受伤。本次事故发生前不久的7月15日,当地有关方面召开全省安全生产工作新闻发布会,称全省连续12年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连续12年杜绝特别重大事故,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好转态势,话犹在耳,这么重大的事故就来了,这是不是一种讽刺?据中荣公司一位不愿具名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这些年通知来了一箩筐,层层检查也是家常便饭,但检查来了就做做样子,过后还是老样子,没见企业真正有什么行动。”在这疏可走马般的安全体系里,不出事故才怪。

令人痛心的安全意识与监管责任缺失背后,则是沉重的错位的价值观。8月2日这天,中荣公司车间的管理人员向工人们宣讲的还是:多出产品,保证质量。工人们进来后没有接受过任何有关安全方面的培训,也没有任何人曾提到过安全问题。之前曾有员工举报中荣公司粉尘污染问题,也有工人在网上发帖称由于长期在厂里工作得了尘肺病,但企业一直在生产。产品比人重要,利润比安全重要,许多如中荣这样的工厂里机器轰鸣,钢花四溅,冰冷的生产逻辑背后,欠缺的恰恰是那一抹投射在人身上的温情。

近百条生命,毁于微末到甚至肉眼难见的粉尘,事故是惨重的,教训是沉重的。市长别光顾着掉泪了,须知遇难者家属的泪是和着血而流的。这样的悲剧演一次已经太多,不要再给它重新上演的空间了。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