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习近平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这与核心价值观中“友善”“民主”“诚信”“公平”“和谐”等词汇对应。
以“守诚信”为例,中国的语言中,有大量诸如“言必行、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诺千金”“一言九鼎”等褒扬诚信的成语。中华民族有关诚信的记忆,还有曾子杀猪、宋濂抄书的典故,以及商鞅城门立木的故事,等等。在学习成语聆听故事的过程,民族记忆复活,核心价值观得到强化。
“尚和合”,更是民族的重要记忆。“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这些观念,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社会交往、国际交流等等。
传统文化还给今人思想启发:核心价值观3个层面12个词,互相联系,共生共荣。如商鞅用“智者作法”的“法治”、城门立木的“诚信”等等,最终才赢得秦国的“富强”。
习近平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习近平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近年,传统文化日益“活起来”。电视上,汉字听写大会、中华好诗词、成语英雄等节目收视率居高不下。中国传统名诗词、名故事、名折子戏推荐活动正在举行,这项活动旨在发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聚焦核心价值观。在国外,旨在普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孔子学院广受欢迎,仅在地球另一侧的巴西,即有7所孔子学院、2个孔子课堂,学生众多。
今年3月,教育部制定《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按计划,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中,将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也要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前,中国着力打造的“4个大国形象”中,第一个即为“文明大国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其次才是“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说。同时,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