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自觉”

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自觉”

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人类已不可逆转地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今天的全球化已不仅是经济的、政治的全球化,更是文化的全球化。理论界经常使用的“文化全球化”,尽管在理解上存在分歧,但一般而言,主要是用来描述全球化过程中不同文化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彼此融合的过程。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当代中国必须要有充分的“文化自觉”。对这一重要问题,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着重从学术学理上加以分析。

从经济全球化到文化全球化

全球化首先表现为由“资本逻辑”所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但是,全球化并不仅仅发生并局限于经济领域,还扩展并影响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人类的文化发展进程和人类文明格局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生产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显而易见,经济全球化极大地带动并实际地推进了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世界正越来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村”。

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文化自觉”。众所周知,“文化自觉”是由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并阐发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用以表达生活在特定历史文化圈子的人要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知道其文化的“来龙去脉”。在此,我们借用这一概念主要表达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文化越来越成为全球化的中心和焦点,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汤姆林森曾敏锐地指出:“全球化处于现代文化的中心地位;文化实践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文化是民族之魂,人民的精神家园,任何国家、社会,没有文化是建设、发展不起来的。在这方面,曾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的韩国顺势提出的“文化立国”发展战略,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不是也不应该成为一种色彩、一个色调,文化全球化不等于文化的单一化、同质化。实际上,正如罗伯森提请我们注意的那样,“全球资本主义既促进文化同质性,又促进文化的异质性,而且既受到文化同质性的制约,又受到文化异质性制约”。可见,文化全球化理应是一个同质性与异质性、全球性与地方性(民族性)这些相反相成的元素良性循环、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作为学习大国,应有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习发达国家文化中的优秀因素。另一方面,文化已成为政治和意识形态相互交锋的舞台,文化竞争、文化渗透、文化依附问题也日益突出。正如马克思所言,在历史走向世界历史,文化走向世界文化的进程中,由资本主义率先开启的全球扩张必将造成这样一种“所谓文明制度”。“正像它(资产阶级)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显然,在这一全球化进程中,东方与西方在文化发展中是极不平衡的。于是,在东方与西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较量中,最终在近现代形成了“强——弱”“中心——外围”这样一种基本的文化发展格局。时至今日,“西强我弱”的国际文化和舆论格局也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渐加速,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文化交融更加深入、文化交锋更加激烈。无疑,文化领域的对话、沟通、合作在国际交往中已经显现并将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由于文化发展中现实的不平衡性、不对等性,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渗透和侵蚀在所难免,这也已成为民族文化交往中的世界性难题。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