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器的批判”到“批判的武器”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自觉”要求我们必须看到,我们正处在一个从“武器的批判”走向“非武器的批判”或“批判的武器”的新时代。马克思深刻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在《权力的转移》中,托夫勒更加明确地宣告:“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制作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在这里,托夫勒明确使用了“文化征服”这一概念。的确,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强势文化正是通过语言、信息、网络等媒介对外推行或输出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关于这一点,美国政府毫不隐讳地宣称:“美国应该确保……世界正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那么这些价值观就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意愿的价值观。”
今天,如果说大规模的“武器的批判”已暂告一段落,那么,我们正面临的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热战”,“批判的武器”才刚刚出场、方兴未艾。谈起战争,人们头脑中首先浮现出的就是血肉飞溅、炮火连绵、硝烟四起的场景,令人毛骨悚然。但总体上看,较之于短兵相接、刀光剑影的军事“冷战”和“武器的批判”,文化“热战”“批判的武器”的形式和内容都更加多样化且更具隐蔽性,它并不单单体现在文化领域和文化活动之中,而且贯穿于经济、政治、科技、教育、贸易等一切可能涉外领域和活动之中。用曾负责美国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魏德曼的话说,就是文化渗透,这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从根本上而言,“武器的批判”属于“硬”批判,“批判的武器”则属于“软”批判。但须知,较之前者,文化侵蚀“比军事侵略狠毒得多”(瞿秋白语)。打个比方,如果说“武器的批判”是充满血腥、炮火的“明战”,那么,“批判的武器”则是没有硝烟的“暗战”,这是一场争取人们心灵和头脑的“斗争”,旨在从根本上动摇对手的信念、击碎自信、分化共识、消磨斗志、离间情感,从根基处瓦解精神支柱、扰乱人心所向,摧毁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
事实上,自“冷战”结束后,“历史终结论”“意识形态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等西方思潮不断泛起。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这不是反应过度,也并非危言耸听。单从美国对华的“三步走”和“十条诫令”中,就可以窥斑知豹。因此,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我们应该保持警觉、警惕和理性的分析、判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