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在上海召开外国专家座谈会时指出“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如果人思想禁锢、心胸封闭,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对外开放。因此,对外开放要着眼于人、着力于人,推动人们在眼界上、思想上、知识上、技术上走向开放,通过学习和应用世界先进知识和技术,进而不断把整个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
总书记的讲话道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最先原动力是人才,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没有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那么这个国家、民族将处于世界的末端,更不用说推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于此,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充分发挥人尽其才,一个充满时代感的社会性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诸多的管理办法与机制,然在贯彻执行时总是有一道道“玻璃门”摆在了面前,这一道道关于户口、地域、身份、学历等的玻璃门让众多各方面具有专业领域的人才望而止步,从而阻隔了人才引进的渠道,同时影响了某些社会专业领域的发展。于此,笔者认为,打破隔阻人才的“玻璃门”是重中之重,当从“培、引、用”三个方面下功夫。其一,做实人才“培养机制”。现阶段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完全适应,存在人才培养与需求脱节的问题,必须充分调动现有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培养方向,遵循人才供求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究建立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供求的动态平衡机制,建立紧缺人才需求监测机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与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其二,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引才是政府职能部门、企业等社会机构根据自身所需直接引入专业性人才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充分发挥人尽其才的一个直接方式。然而,部分社会机构却在引进的渠道上设置了一道“玻璃门”式的附加条件,从形式上阻断了人才的引进,从而造成了实质性的影响。于此,对于某些专业领域性的人才引进,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性政策支持,用政策的感召力来吸引人才,某些程度上打破体制壁垒和身份界限。其三,充分发挥“用人机制”。古语云“人尽其能、物尽其财”,引人的关键在用,如何用好用活是创造社会价值与财富的关键。于此,要抓好政策创新的顶层设计,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流动配置机制转起来,让“区内区外”“存量增量”人才都能为我所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