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中国梦”的愿景,揭开了党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历程。圆这个中国梦,既是热切的民族期待,又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从历史维度看,中国梦可分成两个百年夙愿,也可称为近代中国梦和现代中国梦。两个百年夙愿构成中国梦历史逻辑的演进。对中国梦进行历史解读,有助于从中国人民奋斗之路中汲取动力,增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信。
一、中国梦的历史缘由
中国梦的内涵表明了它的特殊意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个要素,决定了中国梦有它的发生逻辑。这个逻辑的发生之因是中华民族由盛而衰的命运跌宕,中华民族有着世界各民族发展中罕见的历史经历。
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上,中华民族曾以卓越的创造能力长时期走在世界的前列。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在15~16世纪之前,中华民族具有世界领先的地位,科学技术水平、生产力程度以及制度文明构成的中华文明著称世界,令西方国家钦羡仰慕。到1796年那个时候中华民族还拥有强大的国力,“中国的经济水平在世界上是领先的。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对外贸易长期出超”。[1](P48)按照一般说法,先进的中华文明领先世界水平的时间长达两千余年,中华民族以此而自豪。
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崛起打破了世界发展的格局。从意大利掀起文艺复兴运动到英国发动工业革命,思想和经济的深刻变革引导西欧各国走出了中世纪社会,开始领跑世界。人类发展历史的坐标上有两个时间节点很有意味。1644年东方古老的中国经历了一场改朝换代的变动,明朝被清朝取代。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资产阶级通过非暴力的方式战胜了封建势力,确立了君主立宪的近代国家体制,为推动工业革命扫清了障碍。这两个事件凑巧发生在同一个时间段,相差只有几十年,但却在东西方国家发展上划分出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向。清朝建立的中国事件继续沿袭着传统王朝兴替的规律,康熙、乾隆两朝皇帝以骄人业绩创下中国封建史上前所未有的强大,以至以“康乾盛世”的著称而荣耀史册。但如果从世界变化来看,康熙、乾隆时期清朝的强盛只是回光返照的末日辉煌,改朝换代的传统路向决定了中国难以摆脱发展的老套,掣肘于封建制度的中华民族不可避免地陷入落后于世界先进潮流的困境。而在世界的另一方,“光荣革命”的英国事件则开启了划时代的新历程,生产力的变革使清朝建立的中国事件相形见绌。在英国,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1765年纺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机器生产的推广催生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从而颠覆了中国领先世界的地位,将中国引以为豪的东方文明远远抛在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后面。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打破了“天朝帝国”的古老美梦,中华民族由此走上遭受凌辱的衰败落后之路。
一个国家经历由盛而衰的大起大落,并非只有中国。人类文明史上,曾与中国齐名的世界四大文明中,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巴比伦,都以卓越的文明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却又都与中华文明一样,遭遇了衰败落后的运命。于是,曾经辉煌的民族能否重新振作起来实现复兴,就成为一个历史性的课题。虽然世界上具有这样使命担当的民族并不多,但这样的心愿对于遭遇由盛而衰历史经历的民族来说则在情理之中。19世纪末,英国作家卡彭特发表《文明之起源及其救济》的文章,他认为,历史上极盛之民族“炎热最高之度,寝假而贻其民族以永世削弱之运焉”,是必然的事情,断定衰落的民族不可能有重新崛起的希望,“世界史中,尚未见有回春复活之民族,重为世界之强国也”。[2](P206-207)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卡彭特的断言还没有被打破,但它并不能说明什么,因为这个主观臆断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所谓“永世削弱”更是不符合事实的绝对臆测。改革开放后中国正在以飞速发展的事实证明着自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呈现的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展现了光明的前景。
民族复兴和现代化不仅是萦绕近现代中国人民心中的夙愿,而且也从事实上一步步接近目标。相对其他三个文明古国而言,中国的民族复兴更具有历史价值。中华民族创造的东方文明虽然在近代受到重创,但它避免了中断、毁灭、消失的厄运,国家和民族的延续性留住了重新走向复兴之根,文化和传统的传承性保持了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之脉。从19世纪到21世纪,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了160多年,该受的苦难都受了,该有的磨难都有了,该走的路都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现代化紧密相联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迄今为止,衰落的民族重新走向伟大复兴还没有成功的案例,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也史无前例。从历史的缘由看中国梦,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正在做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件事,其内涵之深、意义之大、分量之重、影响之巨世所罕见。由此而言,实现中国梦是中国人民挥创举之笔,绘奇迹之画,做辉煌之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