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准则的价值诠释

公民准则的价值诠释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到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从“言必信,行必果”到“择其善者而从之”,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行为的规范。而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又具有社会主义的属性和特质。

公民层面核心价值观的四个范畴具有丰富而独立的内涵,且互为前提

“爱国”是作为个体的公民的本分。 “爱国”无可置疑地具有“至上性”。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国家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爱祖国、爱人民是统一的。国家的神圣和人民的尊严也是统一的。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理念,既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又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一体化条件下的现实选择。当前,中华民族呈现出一种空前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背景下,中华民族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不走老路,不走邪路,没有退路,必须走自己的路并勇往直前。

“敬业”是“爱国”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爱国”的具体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是干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只有那些脚踏实地奋战在祖国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们,才是“最可爱的人”,才是真正的“爱国者”。反之,很难相信,一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袖手旁观、说三道四甚至冷嘲热讽的人,会有多少“爱国”的情怀。爱国者必是敬业那些人。敬业者心中有祖国,有理想,有远大目标,并把理想和事业紧密结合起来。

“诚信”是事业成功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否成功,取决于创造和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主体——中国人民,也取决于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树立和践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要的是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的事业,信守已经作出的承诺和提出的道德准则。 “诚信”和“敬业”,二者互为前提和基础。诚信者,必能成为敬业者;敬业者,惟诚信者是也。往大了说,2020年中国能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世纪中叶能否建成中等发达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所作出的庄严承诺将受到世界人民的检验。往小了说,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每个中国公民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及践行结果,当会被国人乃至世人逐一验证。 “言必信,行必果”,“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绝不是一句空话。对每个公民所设定的道德准则,也绝不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

“友善”是公民层面核心价值观最为基础的范畴,也是“诚信”的基础和前提。应该说,这是作为个体的公民最基本的做人准则。友善的人能成为诚信者;非友善者,绝不是诚信之人。友善是诚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友善处于公民核心价值观最基础的位置。正因为如此,友善在社会生活中须臾不可缺失。它是直接考量社会风气、道德风尚和人际关系的尺度。在一定意义上,“友善”甚至也是公民的道德底线。中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从来都把友善视为社会交往的准则甚至是铁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与现实表明了友善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