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耀桐 :邓小平与当代中国制度建设

许耀桐 :邓小平与当代中国制度建设

作为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邓小平关于加强制度建设的思想尤显重要,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崭新时代,完成了从人治走向法治的根本转变。

总结教训,高度重视制度

十年“文革”结束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的重大课题。邓小平把目光聚焦于制度,强调“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在1978年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深刻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邓小平认为,包括“文化大革命”在内,“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所谓根本性,可谓夯实基础;全局性,可谓决定大势;稳定性,可谓保持均衡;长期性,可谓克服任意。邓小平关于制度的“四性”说,十分精彩传神,对制度的功能和作用作出了全面、科学的表述,也是对制度意义作出的最高评价。

明确路径,大力改革制度

邓小平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是优越的,但是体现这种根本制度的具体制度——领导制度、工作制度、组织制度等等,却存在很多的缺陷弊端,如果不通过改革来消除这些缺陷弊端,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也不可能得到正确、有效的保障。

新时期伊始,邓小平立即着手制度改革,尤其重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年8月,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深刻阐明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主要问题,指出其“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针对当时我国普遍存在的党政干部只上不下、只进不退,一旦为官、终身任职的情况,邓小平坚决要求从制度上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并要求建立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等一系列新制度,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包括选举产生、委任和聘用的)职务的任期作出适当的、明确的规定。对于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邓小平都要求从改革制度着手,由此形成了当代中国制度改革波澜壮阔的宏大局面。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