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京津冀)区域面积占全国1.9%,人口占全国8%,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1.1%。未来,京津冀将是我国最具增长潜力的新兴增长极,也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理想区域。
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地区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地区间协作联系不断加强,经济地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明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是地区间发展差距大,区内经济社会发展“鸿沟”严重。过去十年里,三地同自身相比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京津冀之间,两城与河北的发展差距还有扩大趋势。在这个地区,既可看到全国最发达最先进的地区典范,也可以看到最落后的贫困地区典型。从经济指标看,三地人均GDP差距在过去十年从2002年的1∶2.439∶3.067缩小到1∶2.547∶2.391(以河北人均GDP为1),看似有缩小趋势,但河北与两市人均GDP绝对差额在明显扩大。2002年河北人均GDP与天津、北京的绝对差额分别是13021元、18699元,2012年分别扩大到50891元、30662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一样,河北与天津、北京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从2002年的1∶1.4∶1.87变化为1∶1.44∶1.78,绝对收入差分别由2658元、5784元扩到到9083元、15925元。三地间农村居民纯收入比和绝对差额都明显扩大了,收入比从1∶1.59∶2.01变为1∶1.74∶2.04,绝对差额分别由1594元、2713元扩大到5944元、8394元。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方面,河北与两大城市间差距更大。
二是三地之间缺乏协调机制。京津冀都有一亩三分地,自己搞自己的事,三地之间的要素资源配置关联度不高,相互之间不联合、不协调。两个大都市对周边带动作用不明显,而且还在吸附周边的要素。按道理,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应该向周边辐射,带动周边发展,但京津现在还在吸附周边的要素技术、资本、人才与产业。同时三地之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也不是一体化,路水电气、社会保障等地区割裂严重,同城化水平非常低。资源要素配置不关联,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割裂,使得资源要素配置、公共服务供给效用难以最大化,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也不能发挥最大效应。
三是产业结构既雷同又竞争。在无法一体化情况下,三地都在拼命发展本地产业,搞大GDP,做多财政收入。对此,三地都在争夺好产业、好项目,没有把本地经济和产业发展放在互补互赢格局中,做自己该做的事,发展自己应该发展的产业。比如说一般加工工业、传统服务业等,还在无序竞争。按道理来讲,北京、天津作为千万人口的超级特大城市,就不应该在此布局造纸、焦炭、烧碱、乙烯、塑料、水泥、平板玻璃、钢材等工业以及大规模养殖业等。北京、天津不能一边要求周边减少污染,一边自己又在发展“两高一低”产业。
四是资源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在产业配置上没有做到跟环境相和谐,反而是破坏损害环境。北京周边聚集了2.7亿多吨钢铁、1.8亿吨生铁、2亿吨粗钢、1.7亿吨平板玻璃、1.5亿吨水泥、47万吨化学纤维、200多万吨烧碱,另外还有一大堆小五金、规模化养殖企业。这些产业每天向陆地、河流、空中排放大量污染物,在无法依靠人工力量防治这些污染时,只有依靠大风吹、暴雨洗。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