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对策
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必须建立三地协调机制,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周边城市体制改革和城市功能建设、统筹治理大气污染和产能过剩等问题作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推进。
第一,建立三地协调机制。要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京津冀在三地之间可以建立一个协调机构,由国家领导人挂帅,三市省领导人为主要成员,下设办公室,赋予协调机构议事、规划、决策、部分政策执行功能。设立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基金,每年可从各市省的GDP总量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组成发展基金,这些资金主要用于三地之间公共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如机场、车站、轻轨、公路、天然气、通讯、供水排污管道建设等,还有地区间的生态补偿和援助帮扶。
第二,构建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首先要实现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同城化,一方面要将北京、天津同周边城市用快速、高速铁路连接起来,形成半小时和一小时通行圈,另一方面缩小京津冀内部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实现标准统一,质量同质。北京的路和河北的路是没有差别的,北京的管网跟河北的管网质量是一样的。在保定住和在北京住的生活质量也是同质的,出行、用水、用气、看病、上网都很方便。如此,人口不但不会向北京、天津聚集,还会向周边流动。这是分散人口、优化资源配置、产业转移的最根本问题。
第三,三地产业要合理分工,实施差异化发展。北京和天津要坚决向周边转移一批产业。不适合的产业一定要转移,不要觉得这一块有GDP,转移了就损失了。北京和天津的重加工的零部件、一般加工制造业、化工、传统服务业应该尽快向周边转移。一些农副产品加工业,包括几十万头猪、几十万头牛的大型养殖场等,都不应该在城市郊区附近。河北要淘汰一批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承接一批京津转移过来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
第四,京津周边城市要加快改革和城市建设,不断提高承接人口疏散和产业转移的能力。一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路水气网房(保障房)供给能力,二是加快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放宽外来人口特别是在京津有稳定工作、有稳定收入,达到一定年限的,优先落户周边城市,并享受同当地市民同等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三是搞好社会服务业,增强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四是办好产业园区,按功能定位积极承接京津的转移高端制造的加工制造环节、物流集散、商贸服务等产业。甚至也可以吸引两市教育、卫生机构的部分功能疏散落户周边城市。
第五,要坚决统筹治污,加强大气污染和产能过剩的治理。北京和天津一定要支持和补贴河北淘汰落后产能。在这次治理大气污染行动中,河北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付出的代价相对较大,但受益较大的京津两市。比如到2017年,河北要淘汰6000万吨钢铁、6100多万吨水泥和3000多万标箱平板玻璃、4000万吨燃煤的生产能力。这些产能淘汰是必须的,但淘汰这些产业会带来了几十万人的失业,几百亿的财税收入减少,几千亿的GDP消失。这些损失靠河北来支撑恐怕有失公平,这些损失应由三地共担。因为环境是外部负效应,应对负效应人人有份。今后,要想继续加大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力度,必须在三地建立共同行动方案和协调补偿机制,明确生态红线,合理划分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谐发展、友好发展、绿色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