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的纲领意义
“大学之道”的“道”主要指道理、宗旨、规律等。在古代,大学是成人的仪式,十五岁入大学,接受成人立业的教育。大学的对象不仅包括大学生,还包括一切长大成人的人。“大学之道”中的“道”指的是办大学的宗旨、方针,读大学的要求和成为学生的一套自我行为规范。
“大学之道”有三个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第一条纲领是“在明明德”:要去明白、弄清楚并且彰显人人内心原有的光辉品德。儒家强调“人之初,性本善”,长大了以后,有的变成了很好的青年,而有的却变成了罪犯恶人,呈现如此之大的差异,就在于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外在环境和人性发展的关系就是大学教育不得不考虑的方面了。对此,西方的哲学家也有同样的探索,其中存在主义哲学家告诉我们,人处于世界当中,面对四重极端复杂的存在关系:
一、人与自我的关系。文艺复兴以后,人成为一棵会思考的芦苇,相信自己通过培养而具有伟大光辉。但是,人与自我也是一个难题。因为弗洛伊德告诉人们,人不是神,人也不是万物的灵长,人还有动物的本性,人的本能使得人充满了欲望,最后人与自我分裂了。
二、人与他人的关系。自我只有一个,而他人则千千万万。放眼社会,可以说损人利己的人比比皆是,而贤者圣人却很稀少。人和他人构成了社会的一个维度,但是很多人却破坏这个维度,去损人利己。这样一来,人和他人的关系已然破裂,而不再具有合作协作和谐发展的关系。
三、人与社会的关系。他人是具体所指的,而社会则没有具体所指,可以说是全部他人的总和。
四、人与世界的关系。康德的墓志铭是:“仰望太空,星光灿烂;道德律令,在我心中。”今天的世界不仅有中国,而且有多国;不仅有中国经典,还有西方经典;不仅有汉语,还有英语、法语、德语。世界之大,难以穷尽。人无法彻底认识这个世界,因为世界不仅太大而且变化太快。
儒家找到一种面对世界的佳善方式就是“明明德”,面对这四重天,去把自己内在的光辉发掘出来。《大学》的意义就在于:当一个人通过良好的教化、修养、陶冶之后,能够把内在清净无染的本性发展出来,而成为一个真实的人。为此,就要克服环境的恶劣侵蚀。在我看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其实就是以一种自我的启蒙,去洗掉那些蒙蔽心灵的赘物和虚假的承诺,而把美好的德行开启光大出来。
“大学之道”的第二个纲领是“亲民”。一旦人经过自我启蒙获得了刚健清新的人生境界后,还有去除其他人理智之“蒙”的义务,从而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去掉蒙昧,走向新生。这就是“亲民”的精神。这种推广及人的启蒙,正是知识分子和大学教育的重要功能。大学不是“独善”,而是“兼善”,不仅让自我变得更加完美,而且也让天下变得更为完美。
但是,把自己的思想变成他人的思想是很难的。当面对一些人,他的内心全是固若金汤的偏见,完全不能接受任何春风化雨的教化,处在一种顽冥不化的思想禁锢之中。面对这样的人,教化就显得非常难,而生硬地去教化就显得教者缺乏人性。在现实中,这种情况却比比皆是。比如,现在有多少青少年的学习成绩,不是父母亲打骂出来的呢?为什么要打?这说明连父母亲去推己及子的春风化雨都如此的难,而进行普遍的大学教育当何其难哉。当后现代人在否定知识分子启蒙功能的时候,其实没有注意到,真正的启蒙做得还很不够。这个启蒙是双重启蒙,先启蒙自己再启蒙他人,即先要“明明德”,才可能去“亲民”。
大学之道的第三纲领是“止于至善”。这个“止”要求人的目的是达到最高的善,不达到极为高妙的善的境界就不停止追求。要精益求精。可以说,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在于其所成就的人不仅仅在于一般的“善”,而在于最终达到“最高的善”——将人性本有的“明德”展示出来而使人心远离私欲污染,对事物体察入微并葆有心灵知止之定。这标示着作为大学最高境界的“止于至善”,要求人超越一般之善的自我而成为至善之圣人。
显然这是一项很难做到的大事业,其难在两个方面。首先,要知道什么不能做,不做不善的事情。第二,要知道自己该去做什么,就是去做那些善的事情。这看似简单其实很难,人们总是在最简单的道理面前犯错误。要避免那些不好的,去做那些好的,就是要强调自己清醒的判断力和坚定的意志力。正是因为有了清醒的判断力,人才会有所不为而有所为,有了坚定的意志力,才能达到至善完美。可以说,至善不仅是道德的要求,也是做事业的要求,它弥漫在整个社会当中,成为人们内在的尺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