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战略考虑、主要表现及路径选择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公开提出了要做“负责任大国”的目标,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的广度与深度快速拓展。中国较全面地参与国际政治、经济、安全、军控、环保、人权等各分支体系,越来越多地与国际体系实现了融合与互动。中国在国际体系内既享有应有的权利,也认真履行应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
(一)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战略考虑
在这个阶段,中国正在由体系外大国转变为在国际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成为维护世界和区域秩序的国家,但是现有国际秩序还有不公正、不合理的地方,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与表达,中国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发展中国家身份和对发展中国家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国际战略的重要任务。
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战略考虑有以下方面:
第一,中国做国际社会负责任大国,是顺应历史潮流,是国际社会期待和自身发展需求,是一种国家身份诉求。要想成为国际社会负责任大国并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就需要维护基本的国际道义,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事实证明,中国致力于构建“负责任大国”的举措,代表了进步潮流的身份认同。负责任是当前国际社会对主权国家的期待与要求,也是中国自身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符合中国自身的利益。中国不仅要根据自身对国际责任的理解进行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而且还要尽量使这种责任视角和身份建构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接受。
第二,中国承担国际责任有助于中国塑造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在多个外交场合提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目标就是要做“负责任大国”,这是对中国未来国际地位的客观定位。这种身份定位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宝贵资源,而一国对国际责任的承担情况对其软实力和国际声誉有着巨大影响。
第三,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能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国际社会中的一个大国,必须使自己的发展让国际社会放心。若国家只片面追求自身利益而不承担国际责任,必然遭到其他国家的谴责或制裁,产生“中国威胁论”,从而丧失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的共同利益。
第四,中国承担国际责任有利于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中国追求的国际责任目标之一。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责任期待是希望中国对其提供经济援助,借鉴中国发展经验,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希望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维护其正当权益、代表性、发言权,增强其经济自主发展、改善民生,共同推动国际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在满足发展中国家期待方面有所作为,坚持义利并重、义大于利的义利观和责任观。
(二)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主要表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在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通过妥善处理与世界主要大国和国际组织的关系,展现了致力于维持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促进国际社会稳定的负责任态度。中国近年来在一系列重大地区和国际问题上的行动表明,在自己仍是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承担了更多国际责任,展现了中国负
责任大国的良好国家形象。中国承担国际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领域:
1.国际政治经济领域
中国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始终坚持国际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贡献积极力量。
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中国的国际贡献和国际地位越来越高,发挥着建设性作用。加入世贸组织以
来,中国积极履行承诺,为全球经济贸易发展做出积极贡献。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发是中国“负责任大国”理念全面形成的重要契机和内在推动力。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承诺,保持人民币不贬值,在自己外汇储备并不多的情况下,向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提供总额超过40亿美元的金融援助,向印尼等国提供了出口信贷和紧急无偿药品援助,并正式提出“负责任大国”的战略主张。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忧虑。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包括确保国内金融体系稳定,增加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出台四万亿的国内经济刺激计划,密切加强同国际社会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和配合,参加了一系列国际金融峰会,提出了一系列改革金融国际秩序的积极建议。总之,中国始终本着积极负责任的态度,在力所能及、量力而行的范围内为应对这场金融危机作出了努力,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维护了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
2.地区合作领域
中国在地区合作领域承担国际责任主要表现在与东盟和非洲地区合作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东盟国家曾对中国抱有程度不同的不信任感,加之中国是与东盟国家相邻的大国,担心中国的崛起会对他们造成冲击,这些原因使它们对中国心怀疑虑。中国通过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负责任表现和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中对该地区国家所提供的一些单方面优惠待遇,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东盟国家看到中国确实是负责任大国,并愿意发展同他们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同东盟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公开正式地承担法律义务和作出政治承诺。
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将使东盟更加信任中国。这一系列的法律文件将成为东盟各国信任中国的法律依据和保障。中国在非洲地区也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在政治上互相支持,经济上互利双赢,在人员往来、社会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也逐步加强,特别是在经济领域,双方合作潜力巨大。目前中国进入非洲的企业每年为非洲带来大约63亿美元的资金。中国对非洲提供经济文化援助,这些基本责任体现了中国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为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承担了应有的国际责任。
3.国际安全领域
中国向国际冲突地区派出隶属联合国的维和部队,符合中国以非暴力、非武力解决地区争端的一贯方针,是中国践行大国责任承诺的举措。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以来,中国已先后向联合国14项维和行动、9个任务区及向纽约联合国总部派出维和人员5872人次,其中,成建制派出各种分队4957人次,参谋和军事观察员约915人次。2001年,中国国防部还专门成立了维和事务办公室。21
近年来,通过对话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六方会谈机制格外引人注目。中国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上采取积极、主动、负责任的态度,主持了多轮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搭起多边与双边、大国与小国进行沟通的平台,把复杂的矛盾控制在可斡旋的范围内。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其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予以高度评价。从维和、反恐,到推进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在新安全观的基础上,中国积极维护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从对新安全观的进一步阐释,到提出建立和谐世界理念,中国的国际责任意识不断增强。中国坚持维护核不扩散机制,是唯一公开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和无核地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的核大国。
4.国际社会问题领域
在国际社会问题领域,中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国际社会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风范。2003年中国国内“非典”蔓延期间,温家宝总理出席中国—东盟领导人特别会议,向外界发出了积极信号,稳定了人心,稳定了形势。2004年禽流感爆发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积极开展防治合作。2004年底,印度洋地震海啸灾害发生后,中国启动了建国以来最大的对外援助项目,并向灾区派出了四支卫生医疗队和一支DNA鉴定专家组为海啸和飓风受灾地区提供人道主义援助。2006年制定的中国“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使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2007年4月,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组长的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并发布了节能减排的具体方案22。中国根据国际规则,不断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风采。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特点也历了由小到大、从个别领域到全方位、从国际体系边缘到核心的发展历程。
(三)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方式
承担国际责任可以有多种形式,既可以在联合国的多边主义构架内,也可以和其他国家双边合作,也可以单独进行。在联合国构架内履行责任,这方面中国并不难,已经展开,积累了不少经验。在以联合国为主体的国际多边秩序和国际公认的基本准则和精神下,通过联合国的授权,以联合国或国际多边组织的名义,合法地承担责任,同时必须尊重所在国政府的主权与人民的意志。而当政府的主权与人民的意志发生分离时,我们应谨慎行事。中国更多地参与联合国框架内的国际维和行动,在国际政治、安全领域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通过把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同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进一步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等,都有利于增强中国作为国际体系中负责任一员的国家身份。23
通过多边主义的方式,使中国承担的国际责任更具有合法性和权威性,参与其中并按照国际规则承担国际责任更容易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和赞誉,既可以在国际社会中提升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也可以在承担国际责任的过程中实现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和其他国家双边合作共同承担责任刚刚开始,尤其是中美两大国之间的合作。美国现在是全球责任最大的
承担国,但已经力不从心,因此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责任。但中美两国之间互相猜疑,并没有实质性意义的军事合作。从长远来看,如果中美不能合作提供全球性“公共服务”,双方都很难单独提供。两国现在有战略对话,在这个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就双方需要承担的共同责任达成共识。
中国单独提供全球性“公共产品”则可能要比较长时期才会发生。今天,中国既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单独提供,很多国家也还没有认同中国。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中国要提供,也会被其他国家视为是威胁。等到未来中国被世界接受,也发展到具有足够的能力,中国才会开始单独提供全球性“公共产品”,单独承担国际责任。在现阶段和今后相当长的阶段,中国还是会在联合国的多边构架内或者和其他国家双边合作来提供全球性“公共产品”,承担共同责任。24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