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梦伦:科技创新发展之路(3)

航天一院航天运载火箭技术创新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7月去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要结合实际坚持运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经验,积极回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活力,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宣讲家”网站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飞行力学、火箭弹道设计专家余梦伦做客演播室,针对我国的科技创新之路,详细讲述航天一院航天运载火箭的技术创新发展历程。

那么从历史方面说,中国是古代火箭发祥地,当时在古代的时候,中国的火箭技术远远领先于世界各个国家,然后这个技术又传到欧洲,对于西方的文明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通过1059导弹的研制,学习了西方的导弹技术,使我们逐步从无到有,初步建立了我们独立自制的火箭研制体系,所以科学是没有国界的,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航天的科学技术发展是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国航天技术发展必将造福全人类。

下面我们接着说,从1059实验成功以后,我们进入执行时期,执行时期我们从一千公里左右的导弹开始,当时导弹名字叫东方二号。东方二号的研制大概从1960年开始一直到1964年,中间经过了失败、成功这样的过程。但是通过这四年的艰苦攻关,我们执行设计的东方二号导弹成功了,标志了我国实现独立设计导弹的能力。同时我们利用这个导弹,进行了两弹的实验,就是我们导弹、原子弹接着进行实验,那么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次核导弹实弹实验,在罗布泊引爆,进行了通过导弹发射打到罗布泊实现了核爆。在执行时期导弹成功了,我们又制定了半年试弹,要求在半年时间以内进行四种导弹的研制,这个计划从1965年开始到1972年这半年时间完成四种导弹,从中程导弹到中远程导弹、到远程导弹,一直到洲际导弹四种导弹的研制。而要解决从中程到洲际导弹的油问题,就要建立中国弹道导弹的研究力量,使中国真正成为具有战略和威慑力量的大国。那么半年试弹成功标志着我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奋发图强航天精神的伟大胜利。

半年左右时间,我们国家在国内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完成了地近弹道导弹从一千公里的射程到一万两千公里射程的跨越,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能够克服难关,攀升一个又一个高峰。当时我们研制了洲际导弹叫东方五号,它曾经是3米35,当时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近地弹道导弹,它采用了很多先进的技术,东方五号的成功使中国成为洲际核导弹大国,形成了我国第一代战略和威慑的力量。在半年试弹研制成功以后,我们又进行了新一代战略导弹的研制,大家知道,1966年以后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所以国家科研生产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实际上这个在粉碎“四人帮”以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防科研实验才又得到了新生,也就说我们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开始进行新一代战略导弹的研制。通过最近十来年的努力奋斗,我们新一代战略武器陆续研制成功,使我国具有了陆上机动发射,海上水下发射的完整配套的战略武器系列,形成我国新一代战略卫士员,为保卫国家安全、核安全奠定了坚实的保障。

我刚才讲了是中国导弹武器的发展。下面我来讲一下航天运载火箭的发展。

1970年大家知道,中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那么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运载器,是我们国家自己研制的航天运载火箭,我们叫长江一号。当时在50年代末,毛主席就提出我们也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在60年代中期,国家启动了叫651工程,就是人造卫星工程。当时我们研制第一颗人造卫星,就利用东方四号,刚才说半年四个弹,研制出来远程导弹,就是在东方四号技术上面增加一个第三节,一个固体的第三节。用这样一个三节火箭来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1970年4月24号我们发射成功了,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在太空奏起了我们东方乐曲,从此标志中国进入了太空领域,这是中国航天第一个里程碑。那么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从时间上来说排在世界第五,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卫星,是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紧接着是美国、法国、日本,最后是中国。但是我们值得提一下,这五个国家发射了他们每一个国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这卫星里面中国的卫星是最重的,那么苏联发射的卫星是3公斤左右,美国的卫星8公斤,法国的卫星是42公斤,日本的卫星是9公斤,那么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重量是173公斤,这个重量是世界最重的,标志着中国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能力是超过了其他的国家。所以可以说,我们后来居上。

责任编辑:姜波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