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体系转型背景下的中国国际定位

世界体系转型背景下的中国国际定位

一、世界体系转型对中国国际定位的影响

按照世界体系理论的逻辑,世界各国都是世界体系的一个行为体,任何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兴衰,都是世界体系中行为主体与其他行为体互动的结果。在全球化深入发展时代,世界各国正以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同一个世界体系。

就渴望民族复兴的中国而言,通过自身国际角色的清晰定位和国家战略的自觉调整,积极与世界体系协调互动,才能早日实现“中国梦”。中国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中国与世界体系存在着特殊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彼此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作用和影响。当前,中国正在以世界体系的视角去思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世界体系的转型与重构也因中国的发展而呈现出新的特质与亮色。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世界体系结构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当今学界在判断世界体系转型时,呈现出不同的价值标准与观点。在理想主义看来,世界体系的运动变化更多地在于世界公众力量的影响与推动;现实主义认为,正是由于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导致的军事竞赛、权力失衡等因素,导致了世界体系的转型;建构主义则认为,世界体系的变动与转型是由于不同文化的互相影响、渗透乃至最终形成的文化变迁。还有的认为,世界体系的转型,归根到底是全球性经济利益的驱动使然,是各国民众内在力量的推动,是世界性客观力量与主观努力相统一的结果,等等。由此,世界体系转型的动因可以归结为:体系内互动成员国之间的实力变化,经济体力量制衡格局的变动以及文化的渗透。

中国的快速发展,在客观上对世界体系的既有结构形成深远影响。虽然中国的和平发展并非否定现行的国际体系,也无意挑战美国的“领导权”,但庞大的快速发展的中国从原来的边缘、半边缘地带进入世界的中心,客观上会对其他国家的位序产生“挤出”效应,形成某种压迫感,同时对傲慢而崇尚绝对优势但正滑向衰落的美国会产生一种心理压力。因此,中国的发展必然会遭遇霸权国家的战略围堵,盛行的“中国威胁论”就是强有力的例证。从另一方面来看,世界体系的转型必然对中国的国际定位产生巨大影响,中国面临的压力和矛盾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面临国家发展的结构性压力。结构性的压力根源于客观环境和结构性冲突中,是客观存在而无可避免的。尽管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但人口多家底薄的拖累,人均GDP世界排名仍然靠后,综合实力相较之发达国家差距显著。尽管中国倡导建立和谐世界,与世界各国建设利益共同体,但依然受到以冷战思维对待中国发展的西方国家的战略围堵,周边国家的安全疑惧因经常受西方国家鼓噪而难以消除。更重要的是,中国目前还没有能力解决所有国际问题并提供与美国相媲美的“国际公共领域产品”。

其次,角色定位模糊不清。世界体系转型对中国国际定位的影响,不但表现在一些人面对世界体系结构性转变应对不足,而且对中国的国际角色定位尚无清醒认识。一是对中国是否成为国际关系意义上的世界性大国或地区性大国模糊不清。由于中国地缘政治形势的复杂性,尤其是东海、南海存在的领土争端,以及台湾问题迟迟未解决,加上美国等外部势力的插手,在地缘政治安全方面长期存在一种紧张状态,而短期内又难以形成有效而持久的解决框架。因而一些人认为,中国甚至还不能像德国是欧洲“代言人”一样成为地区领导性国家。对周边事务关注过多的同时也牵制了中国对世界性责任的担当,使其在发挥全球角色作用时顾虑太多,优势甚至相互抵触。二是对中国是否是和平崛起的国家认识不清。在西方人的价值观里,所有霸权国与挑战国之间的权力转移都是以战争形态实现的,一个快速发展、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迥异的社会主义中国,注定是美国的挑战者。因此,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有意炮制“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中美必有一战论”等论调,给中国的国际形象添加了许多负面的元素。三是对中国是否能够成为世界体系转型过程中的塑造者,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厘清。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在世界体系转型中所具有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中国将做负责任的大国作为其国际角色定位的一个重要部分,体现了其积极参与世界体系转型中制度塑造者的态度。然而,中国应当如何在世界体系转型中确定自己的位置,以合适的态度,公正地参与国际秩序的塑造,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