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国际定位的现状评估
在世界体系新的转型过程中找准中国的国际定位,依赖于弄明白“中国在世界体系中应该处于什么位置、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这建立在科学客观地评估中国国际定位现状的基础上。
第一,透彻把握转型后的世界体系新特征。综观21世纪以来的世界体系,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正群体性崛起,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强国却频频陷入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世界体系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正如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指出的,“一种全球政治和经济力量分布方面的更基本改变也在发生”,同时,“全球力量和经济活力的重心因而会相应由大西洋向太平洋、由西方向东方转移”,尽管“美国仍占据全球主导地位,但因为其国内外挑战的复杂性,美国领导角色的合法性、有效性和持久性越来越在全世界受到质疑”[1]147。综合学界各种分析,笔者以为,世界体系转型后的新特征有以下概括:一是世界“去方化”加速,世界格局将向多极化发展;二是世界多种发展模式并存成为新趋势;三是全球问题将走向全球性治理;四是国际机制将更多地从冲突走向合作;五是国际文化日趋走向融合。中国与世界体系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多。
第二,冷静分析中国的国家实力和影响力。毋庸置疑,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出口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虽然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以往相比增长速度放缓,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依然遥遥领先。当然,由于中国的人口因素和资源环境等因素制约,尽管目前GDP在不断增强,但是人均值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还属于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加上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还面临着巨大困难,对外部冲击的承受能力依然有限,诸多方面距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中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
中国的国家行为能力已经有了长足的提升,因而中国的国家身份认同正在不断走向强化,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权力和认同。这主要是通过国际社会中的权力分配和责任义务等来实现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绝对实力不断提升。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拉动力不断增强,尤其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表现出的经济拉动力,曾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甚至被看成后金融时代全球经济格局形成的关键角色。中国还是拥有核武器的安理会重要成员,在联合国舞台上可以对霸权国家破坏世界秩序的行径进行制衡。可以说,全球化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而中国的发展也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全球化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中国的发展也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是国际话语权日益增强。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在国际经济发展等相关议题的会议中,越来越以重要决策人的方式参与国际经济事务,如G20峰会中美两国进行了核心谈判,中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发言权和决策权有了较大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强。中国文化、政治对全球文化的发展影响力越来越强。甚至中国风、中国元素一度引领世界文化、时尚风潮,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孔子学院、中国戏曲、中国功夫的全球流行,使得中国文化潜移默化地成为影响世界文化的重要方面。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融度在提升。
三是在国际义务方面,中国成功扮演负责任大国的角色。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东亚一体化进程,通过组建自由贸易区等方式,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格局正在形成,地区政治构建也取得了某些进展。中国与亚太国家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国在经济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得到了认可,后者通过与中国的互利合作实现了双赢。当然也必须承认,由于霸权主义的干涉、挑拨和利用,一些国家受利益驱使,加上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原因,周边还有很多不和谐的因素。但总体上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负责任大国的外交理念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维护和平的国际环境,并为全球气候、环境的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其国际事务话语权也相应地增加。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