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界体系转型下的中国新国际定位
正是基于对当代世界体系转型特征的分析,以及对我国综合国力、国家行为能力的评估,对中国崛起进程中各种有利与不利因素的考量,也针对国内外对中国国际定位的种种解读,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国际定位给予了科学全面的表述,即“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国际定位,在世界体系转型的特定背景下,其内涵和价值取向如下。
第一,中国将努力成为新世界体系的制度塑造者。根据当前中国的国家综合实力的现状,虽然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的良好表现带给了中国较多的话语权,中国完全有能力参与到新世界体系的塑造中去。在国际交往中,“规则有着巨大的利益”已经成为一种共识,美国在战后确立的全球贸易、金融、技术等规则,是其从全球获取财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中国应当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塑造,增强国际规则制定中的主导权与话语权,以本国的精神价值和文化观念来影响世界体系的塑造,推动世界局势向公平正义的方向转化。
第二,中国是共同应对全球挑战的“合作者”,而不是对现有国际秩序的“挑战者”。当前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共同利益不断上升,尤其是大国间的利益重合越来越多,面对金融危机、贸易平衡、气候变化及环境保护等全球性议题,都需要各国携手共同面对。“中国和平发展的不懈追求是,对内求发展、求和谐,对外求合作、求和平。”[2]6
在2013年6月的中美习奥会谈中,习近平公开提出要建构“新型大国关系”,即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上,继续实施“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在当前的东海和南海问题上,中国应当创建灵活而有约束力的机制,在坚持国家核心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与各地区国家的良性互动。同时,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有机会参与新世界体系建设的情况下,应当首先争取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权利,同时为本国的发展争取更多的机会。
第三,中国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推动者。面临世界体系的转型与重建,中国大可从容应对,展现出大国强国的形象,成为国际新体系下平衡国际力量的全球角色。这里说的平衡,是指中国以其大国的形象和实力,努力弱化并制衡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绝对强势地位,平衡世界体系中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均势,从而推动世界体系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第四,中国是新世界体系文化理念的影响者。中国不仅应当在世界体系的制度建设和势力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还要注重自身软实力的塑造和提升,以中国自身的特质和价值追求来参与并推动未来世界文明的建设。文明无国界。社会主义的中国现代文明,既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文明,又具有世界文明的共融性。我们应该把中国文明融合进世界文明之中,丰富和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
总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力推进,必然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也影响着当今世界体系的转型;而世界体系的转型,又必然影响到实现“中国梦“的进程,这是一种良性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顺应和影响世界体系转型的趋势,在努力实现“中国梦”同时,争取实现和谐美好的“世界梦”。
参考文献:
[1]布热津斯基.大棋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