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观——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方法论(3)

全球史观——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方法论(3)

超脱意识形态藩篱

在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体系中,一方面我们必须坚守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必须从更高的战略层面超脱意识形态藩篱来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不仅需要政治条件,而且也需要经济、文化条件。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快速赶上资本主义国家,加快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这是列宁和毛泽东苦苦思索的问题。他们从理论上进行了思考,也从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强调“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但后来被斯大林所放弃,斯大林提出的“两个平行市场”把自身发展囿于意识形态藩篱之中,自我隔离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毛泽东在吸取苏联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倡“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同时也积极与西方国家发生联系。但基于当时冷战的国际背景,始终没有完全超脱意识形态藩篱。结合中苏两国发展现实,可以明白一个道理:在世界历史背景下,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根本不可能离开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体系。单枪匹马、封闭式地搞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也不现实。

虽然由资本开启的世界史仍然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主导,但早在30多年前,邓小平就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和时代的两大主题,并及时提出中国要发展必须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为中国发展指明了方向,找到了路径。同时,邓小平还提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现代化,需要一个积极利用资本主义的相当长的时期。如何利用资本主义,邓小平提出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存在姓“社”姓“资”问题,也“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在资本主导的全球化时代,人类的整个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已经愈来愈国际化,这是不争的事实。同时,基于对传统社会主义的理解、对世界形势的判断以及囿于传统意识形态的束缚,有些人惧怕资本主义发展,甚至简单化地把资本主义作为祸害来看待。为此,邓小平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时1986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指导方针的决议》也明确指出:“必须下大决心用大力气,把当代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经济行政管理经验和其他有益文化学到手,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发展。”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又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但是,为了更好地借助全球化平台,利用资本主义,利用市场经济手段,作为提高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中国从来都是站在战略高度,在驾驭意识形态中超脱意识形态藩篱而又没有迷失于意识形态之中。某种程度上讲,这可能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伟大成就的秘密所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对邓小平开启的改革开放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与认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同时一切历史也都是世界史。每一件历史活动或历史事件都应该放在全球史观下,才能真正地看得真切、看得明白。不从全球史来充分了解和把握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就很难看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真实存在状况,也很难激发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自觉意识。所以,确立全球视野是正确理解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科学方法论。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