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已超出学术研究的边界
在深入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时,的确需要搞清楚历史的细节和真相。问题在于,如何运用史料、叙述历史和理解历史,会因历史观和方法的差异而不同。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坚持唯物史观和辩证法,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一些历史结论做了调整、修改,以求更加客观、公允、接近历史的真实。比如对近代历史上很多人物的评价,对中共党史中的“西路军”、“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事件的评价,对党的领袖特别是毛泽东的评价等等。这些评价的变化,是史学研究深入的成果,在关注历史细节、追求真相的同时没有忽视历史的整体和全面,没有否定历史的规律性和历史的本质、主流,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但是,近些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质疑、重评,却背离实事求是的精神,其表现也超出了正常学术研究的边界。
其一,从价值倾向上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核心观点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突破它自己标榜的“价值中立”。具体而言,一是公开否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责“唯物史观已经过时,不能用来解释人类历史”, “马克思的历史图式与基督教历史图式十分相似”、“脱离了启蒙的思想路线,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提出“历史观就应以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众的福祉为标准。不能是以满足统治者需要为标准。……两种不同的历史观,归根结底是两种不同的国家观,涉及对政府和政党存在的理由的根本认识。”二是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史学,特别是借一些历史结论的调整、变化,指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官学”,马克思主义史学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分析和结论是“以愚民为目的的谎言”。三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选择性研究党史和国史中曾经出现比较严重错误的时期、事件,或坦白直言中国共产党错误连连,或者故弄玄虚,引导人们向否定方向思考、猜测,而无视、否定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的贡献,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其二,从研究方法看,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声称采用实证研究,却常常陷于伪实证和形式实证的状态。即从特定的目标和既有的价值偏好出发,不是“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而是按图索骥地发掘史料,或对史料不辨析、不考证、不甄别,或者以孤证、个案推导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甚至杜撰、伪造史料,这使得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实证研究停留在肤浅观察层次上。即使如一些研究者所言,根据一个个史料把握了历史细节的真实,他们也没有把握全局的真实。而历史研究的任务不仅在于史料的收集与考证,事实的发现和陈述,更重要、更根本的任务是对整个历史过程的理解,是根据史料,找出各种史实之间的互相联系,发现历史的规律性。历史虚无主义制造“依据史料、秉笔直书”的假象,目的在于引导大众怀疑主流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史学“撒谎”,而不在于实现历史研究的根本任务。
其三,从参与主体来看,历史虚无主义突破学术研究由经过正规训练的专业人士参与的界限,形成了部分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的“合唱”。一些专业人士通过运用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和一些自然科学的方法(如实证分析、数量分析、心理分析等),或者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些问题的研究提出质疑和否定,或者对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重新评价和认识,或者提出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新思路、新视角。非专业人士则以多种方式,包括撰写书评、回忆录、笔谈,进行专题访谈,在媒体上开辟专栏讨论等等,积极支持、应和专业知识分子的核心观点。他们的参与,不仅制造了一种“中国近现代历史可以任人评说”、“每个公民都有权力探索历史真相”的氛围,而且推动了专业性的核心思想观念通俗化,并将其推广到不同的社会层面。
其四,从表现形式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系统的理论性论著,也有碎片化、情绪化、形象化的表达。近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围绕民国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打AB团、西路军西征、延安整风等)和毛泽东研究、新中国的重要时期(“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十年等)研究出版、发表了不少著作、论文、回忆录等;一些网络博客、微博、论坛讨论和影视文学作品,也利用符合大众心理和娱乐习惯的文化消费形式,把历史虚无主义的核心观点转化为感性的影视形象和抓人眼球的通俗文字,向社会大众传播,使人们在轻松娱乐中接受它的潜移默化。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上述表征说明,它进行的所谓“重评历史”、“还原历史真相”,已经“不是局限在某个学科中施展自己的理论张力和学术主张,而是表现一种更尖锐、更入世、更宏阔的现实关怀。这种现实关怀可以说更具有意识形态特征。”(孙麾:《当代学术思潮的前提批判》,《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3期) 它秉持唯心主义历史观,以“中国向何处去”为现实关怀,以西方社会发展道路为“人间正道”,以中国在历史发展中“以俄为师,误入歧途”,但最终要“汇入人类文明的滚滚洪流” 为理论预设,把“重评历史”、“还原历史真相”归结到证明理论预设,回答现实关怀上,其本质不是学术研究,而是政治思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