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试论青海精神

青海:试论青海精神

摘要:青海的生态地位独特而重要,是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生态屏障。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不仅仅关系到青海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关系着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甚至关系到全球的生态安全。

全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省委明确提出构筑青海精神高地,将其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重要举措进行安排部署。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再次提出要大力弘扬青海精神,努力培育和打造青海精神高地,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广泛凝聚和传播正能量,形成昂扬向上、积极奋进的社会风气指明了方向。

回顾青海的发展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青海各族人民继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在各个时期,不断塑造了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地域特点的精神品格。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青海各族儿女再次铸就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青藏高原精神,以及“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在青海高原的具体展现,是青海各族人民追求发展进步强烈愿望的生动写照,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不仅是青海各族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成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一步丰富、拓展和凝练青海精神,首先要本着“四个必须”的原则,从理论上对青海精神进行准确定位。即必须体现时代要求、特征和风貌,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必须体现青海建设和发展的目标要求与战略内涵,具有前瞻性引领性;必须体现青海优秀文化核心价值,涵括区域精神内涵,具有继承性标志性;必须体现大众化,具有凝炼、易懂、好记的通俗性传播性,总结青海精神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其最本质的核心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和合、创新、坚韧、奉献”四个方面。

和合,是青海精神之魂,是青海各族人民的传统美德的完美传承。“和合”意为和睦、和谐、和平、祥和、谦和等义。在中华文化历史传统中,“和合”被视为很高的道德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诸如“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青海“和合”精神既有历史传统,又有时代特点。千百年来,青海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迁徙、融合,休戚与共、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发展并形成了多民族共聚、多宗教并存、多文化荟萃水乳相融的和合精神。昆仑文化作为青海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凝结着中华文化中“和谐、和平、和睦”“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文脉之根、灵魂之乡,从古至今不仅对海内外中华儿女产生着巨大而深远影响,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今天作为昆仑文化的集中体现,和合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开放、融入。开放是立足青海,放眼全国和世界,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视野上谋划发展思路、谋求发展良机、谋取发展实效。融入是以积极主动、与时俱进的姿态,积极参与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断丰富发展新内涵,拓展发展新空间,集聚发展新实力,与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二是和谐、包容。和谐是各民族相互尊重,和睦相处,谁也离不开谁,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着力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包容是海纳百川、雍容大度的胸襟和气度,是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思维方式和精神境界。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无论从历史发展、人口迁徙还是从地域位置和文化的交汇,青海始终处于不同民族交流与融合的交错线上,从古到今,青海也一直在各种文明的碰撞与融合过程之中,形成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谐共生的文化特质和独特品格,使青海和合精神得以传承和发展,并形成了群众和乐、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生动局面。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