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掌门”贪腐频曝光 官员:谨防改革做政治秀 (2)

“国企掌门”贪腐频曝光 官员:谨防改革做政治秀 (2)

地方国企改革遍地开花 谨防攀比速度、只刮“一阵风”

就在中石化混改进行得有声有色时,地方国企改革也势头正猛。截至2014年9月19日,已有上海、甘肃、山东、江苏、云南、湖南、贵州、重庆、天津、四川、湖北、江西、山西、北京、青海、广东、安徽17省市出台了国资国企改革意见,徐州、无锡、嘉兴、濮阳等地也公布了市级国资改革意见。此外,不少省份虽未明确发布国资国企改革意见,但已经展开国资改革进程。地方国资混改已呈现“遍地开花”之势。

在此轮地方国企改革中,混合所有制改革无疑是重头戏。据不完全统计,上述17个省份中,有7省市已明确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具体时间和指标。分析指出,目前地方国资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操作手段为企业公司制改革、探索股权激励与员工持股、鼓励民资参与国企改革等方式。不过,也有市场人士直言,目前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仍缺乏实质性措施,需要进一步推动。

据悉,未来国资改革将会按照先易后难、先竞争后垄断的顺序逐步推行,而竞争性行业将是接下来国企改革的先行领域。广发证券近期发布研报指出,从央企和地方国企上市公司的市值分布来看,央企主要集中在上游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行业,以及金融、物流运输、公用事业、国防等行业,而地方国企则分布在公用事业、饮料、媒体、汽车等行业中下游及竞争性较高的子行业。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认为,目前各个地方紧锣密鼓、争先恐后出台改革方案,在这个热潮下,国资改革必须要冷静思考。这次改革相当于一次大的“战役”,不能轻率儿戏,搞速度攀比。速度并不代表态度,不要觉得速度越快态度就越积极,速度越慢态度就越消极,特别是要注意不要“刮风”和“做政治秀”。

由于国家顶层设计还没有出台,所以各省市虽然出台了那么多深化改革方案,真正有含金量和实质性的东西相对有限,不少实际上是政治表态成分更大。顶层设计需要时间,需要设计总体思路和大框架,也需要制定一些配套的政策和操作流程。彭建国说,在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操作细则没有出来之前,地方上盲目大搞可能会出偏差。只有根据中央的顶层设计,根据地方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来摸石头,才能使改革有序推进,否则可能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央企董事会制度“形似神不似” 董事只是“花瓶”角色

如果把国企改革这根“硬骨头”分拆,完善公司治理无疑是国企改革的重中之重。央企建立有效的董事会制度,则是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6月23日,中石油宣布集团公司董事会正式成立。随着中石油首设集团董事会,国资委直属央企董事会试点范围再次扩大。据记者统计,国资委直属的113家央企中,目前已成立董事会的央企共58家,占比51%。除中石油外,还有最早的试点企业宝钢集团,以及之后的中粮、保利、大唐、中国移动、中国电信、鞍钢集团等。国资委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还有多家央企在筹备相关事宜。今年7月份,国资委宣布在所监管的中央企业中开展“四项改革”试点,其中包括规范董事会制度试点工作。

央企董事会试点已经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但其倡导者、国资委原主任李荣融不掩忧虑,“现在我反而不希望他们推进太快,一旦现有试点单位有一家出了大毛病,就会把这套制度全否了。”

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部部长王志钢也认为,目前,央企董事会的人员结构还不是很完善。董事会容易存在受限于行政级别而影响平等议事的情况,真正的公司董事会应该实现充分讨论、平等商议,最后达成共识。以最新宣布成立董事会的中石油集团为例,董事会共由八位董事组成,其中内部董事两名,分别是中石油集团董事长周吉平、集团总经理廖永远。外部董事五名,分别是路耀华、李庆言、李毓华、金克宁、黄龙,另有一名职工董事汪世宏。八位董事中,外部董事占据五个席位,占比过半,且多出自能源系统管理层或央企高管。其中,路耀华曾任国家煤炭工业局企事业改革司司长,李庆言、李毓华都曾出任其他央企的外部董事,金克宁、黄龙则分别在中国化学工程公司和中国华能集团出任要职。根据以往的央企董事会任命披露信息,中盐总公司、鞍钢等多家央企的董事会人员组成结构与中石油相仿,外部董事占比过半,但大多来自于国有资本体系。

外部董事的职责一般包括在投资项目、资金使用、干部人事以及薪酬等方面进行监督和参与决策。新华社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董事会对形成内部制衡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并不掌握人事任免、薪酬制定等关键职权;而在制定公司基本管理制度、利润分配方案、年度预决算方案等方面,董事会并未获授权进行管理。

不过,“到目前为止,没有一起决策失误或是央企高管贪腐,是由外部董事参与决策或监督而发现、避免的。”长期关注央企发展问题的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刘澄说,外部董事如果在一些问题上坚持反对意见,有可能被视为“刺头”,要么直接被剔除出董事会,要么“即便被保留董事身份,也基本上会被架空”。

董事会试点最大的毛病是董事会虚化。董事会缺乏对经理层的实质性制约权,经理层在部分重大投资决策上与董事会的矛盾,对董事会排斥与抵触的做法让部分央企董事会“花瓶化”的隐疾浮出水面。董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隔阂,根源在于董事会实质上没有任免经营层的权力。国资委代表出资人组建央企的董事会,董事会拥有任免考核经理层班子的权力,但由于央企的政治属性和党管干部原则,央企的董事长、总经理甚至副总经理均进入中组部或国资委的干部序列。董事会既然对经理层没有约束力,那经理层自然会更倾向于对任命自己的党政单位负责。

部分央企的经营层对国资委派驻集团的外董不以为然,国机集团的一位高层人士告诉记者,在企业都希冀通过重组或收购实现高速发展的今天,巨额投资活动越来越多。有些外董对上会的投资议案理解不深,迟迟不敢拍板,甚至保守起见投了反对票,在客观上耽误了最好的投资时机,“这种董事会僵化的做法在拖企业发展的后腿”!

央企董事会制度未来应该更加完善,具备更独立的决策和监督职能,以及更明确的权利和责任。现在的国资委管得太具体,国资委应该从“管人管事管资产”,转变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财政部财科所国有经济研究室主任文宗瑜认为,央企董事会需要外部化、公开化、专业化,外部董事要尽可能地与企业没有利益关联,具备专业技能和素养,并且要有承担责任的能力。

据悉,在落实董事会职权问题上,国务院国资委近日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了关于央企董事会行使高级管理人员选聘、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职权试点工作方案。业内人士认为,一系列改革举措的实施,有望使央企董事会实至名归。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