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景区开会禁令”让会议不再成为“当地一景”(4)

【案例】“景区开会禁令”让会议不再成为“当地一景”(4)

景区开会禁令还应更猛些

党政机关开会无非是集中学习,传达贯彻上级文件精神等与工作有关的事项。本来在机关单位或普通场所就可完成的会议,转移到风景名胜区进行,不仅浪费国家财政资金,也属于应该坚决反对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而且,到风景名胜区开会,难逃以开会之名行享乐游玩之实的嫌疑。事实上,从此前纪检部门的通报看,耗费巨资,借开会名义到景区游玩的违纪案件不在少数。再者,凡涉及景区开会,很多人都心知肚明,开会是假,游玩是真,至少是一边开会,一边游玩。

禁止到景区开会,才能让会议返归到本来面目,让参会者一门心思投入到会议中。而且,从铺张浪费到简单朴实,经过瘦身的会议,里边附带的福利没有了,党政机关自然不再有召集不必要会议的冲动。能通过电话、传真、短信传达的事情,能通过视频召开的会议,也就不再选择实体会议。会议少了,财政资金节省了,行政效率提高了,政府公信提升了,中央反四风、反对腐败的成效才会明显体现。

不过,笔者认为,杜绝到景区开会的禁令还应来得更猛烈些。除了禁令中列举的景区外,也应在适当时机增加其他景区,不能让官员到景区开会成为一幕刺眼的风景。另外,该禁令的适用范围局限于各级党政机关、司法机关、人民团体和参公事业单位,未将国企列入。相对于党政机关,国企的资金更加雄厚,其组织景区开会和职工培训,将游玩作为员工福利的做法屡见不鲜。有必要让国企也受到约束,少挥霍本属国家所有或本应上缴国家的资金。

会议本就和风景无关。严格执行禁令,让“反四风”吹走景区会议的“腐败气息”,才可让会议返璞归真。

【启示与思考】

早在30年前,国务院就下发《关于严格控制到著名风景游览胜地开会的通知》。1998年,中办和国办也联合下发《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到风景名胜区开会的通知》。2013年,财政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发布修订后的《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其中明确“不得到党中央、国务院明令禁止的风景名胜区召开会议”。此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到风景名胜区开会的通知》,相比1998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相关通知,新版景区开会禁令不仅从篇幅上增加了一倍多,且新增了风景名胜地9处,细节规定也更加严格。

党政机关到风景名胜区开会之所以饱受诟病,是因为去景区到底是去开会还是去旅游的?或者是借开会之际,游山玩水?这里面有太多让人想象的空间,这种现象虚增或者加大了会议的开支,不但冲淡了会议的主题,而且助长了骄奢淫逸,腐蚀着公权力的公信力,为腐败提供了寻租空间。

因此,一方面,将政府预算和三公经费等信息彻底置于民众监督之下,各单位会议费支付,应当严格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公务卡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以银行转账或公务卡方式结算,禁止以现金方式结算。另一方面,医治“奢侈会风”沉疴痼疾,需要阳光监督,需要严肃查办顶风而上的典型,追究责任,给予处分,只有将问责的“板子”打准、打疼,才会长记性。

改进工作作风贵在落实,贵在一以贯之。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把不到风景名胜区开会等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作为一种常态,培养为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思想自觉。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头改进作风,言必信,行必果,为广大党员干部作出示范,树起标杆。同时,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坚决防止搞变通、搞例外,让景区会议不再成为“当地一景”。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