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以钉钉子精神把“两创”方针落到实处
党中央把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予以强调,在社会各界引起了热烈反响,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巩固和发展这一良好势头,必须以钉钉子精神贯彻落实好“两创”方针,着力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是消除成见和顾虑。必须指出,“神化”孔子不可取,把孔子学说当作“包治百病”的良方也行不通;但当前主要的问题是,近代以来“贬孔”“反孔”,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以及“批孔”、“尊法反儒”等,其消极影响至今没有完全消除,使得有人总把儒家文化和封建保守思想画等号,总把马克思与孔夫子对立起来,对孔子“矮化”“污化”“丑化”,甚至“心有余悸”、“谈孔色变”。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打破对待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禁区,放下思想包袱,全面客观地评价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投入真挚感情,大力弘扬以儒家思想为主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是正确引导和规范。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学术机构、民间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很高,开展了不少活动,但由于缺乏引导和规范,总体上呈现无序状态,良莠不齐、泥沙俱下,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荒唐、低俗的现象,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否则,容易授人以指责、非难之柄,不利于形成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引领责任,深入研究解决落实“两创”方针的思路、方法、路径、效果等重大问题,科学制定长期推进工作的规划,建立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学者作用,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意识形态建设、精神文明创建和价值观培育等各项工作中。在此过程中,认真抓好试点示范,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使弘扬传统文化工作沿着健康轨道发展。
三是创新载体和抓手。当前,人们思想观念多元,获取信息渠道多样,精神文化生活多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满足于仅有浓厚的舆论氛围、单一的工作手段、习以为常的传播方式是不够的,必须与时俱进,创新载体和抓手,把工作往实里做、往深里做,做到受众的心里去。去年以来,一些媒体推出汉字听写、成语大会、家风调查、品读校训等,一些地方倡导、推行经典阅读、礼仪普及、大众讲座等,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深受群众欢迎,关键是摒弃了“老套路”,创新了内容和形式,做到了内容鲜活、形式活泼,真正接了地气。我们要借鉴这些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内容上、手段上、方法上、渠道上大力创新,找准与时代的对接点、与受众的共鸣点,在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方面,都要有使受众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载体和抓手,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作者系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