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重超越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重超越性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价值观是各种价值观念的总称,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如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的作用?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理解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关系?本文就此作一些探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

从最根源的意义上讲,任何时代的思想和价值观都来自时代的生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展开,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任务和历史使命展开。离开了时代任务和时代主题,没有“开新”的“返本”,没有“创新”的“继承”,都无法形成时代的思想文化,也不可能培育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观。

对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究竟应当继承哪些、抛弃哪些,怎样继承,如何发展,归根到底是由这个时代的任务和需要决定的,也就是由这个时代的生活实践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对我们正在进行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反映,我们当下的生活和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唯一真正动力和源泉。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当今时代的生活实践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简单地说,每一时代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都必须对以往的时代有所超越,都要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和回答所处时代的问题,完成所处时代的任务,最终形成关于所处时代问题和任务的一个形上或理论的阐释和解答,这是实现当代理论和文化创新的根本和关键,也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和关键。

有人认为,当代中国文化或当代中国价值观应当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自然延续,因此,中华传统文化应该是当代文化的母体来源和源泉动力。同时,由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因此,当代文化的重建、当代价值观的培育应当依赖于儒家文化,在儒家文化中寻找人类文化和价值观念发展的各种“基因”。按照这种观点,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发展的源泉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而是中华传统文化,因此,中华传统文化是当代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唯一源泉和动力。这一观点的实质就是观念自己产生自己,而不是从社会的物质生活实践中寻找观念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海外一些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在对待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态度上大多因循这样一种思维模式。

立足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和动力,更不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发产生。道理很简单,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时代的实践是一切思想文化的真正动力和源泉。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才说哲学是时代问题的形上解答,文化则是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和价值观,必须要回答和关注这个时代的问题,完成这个时代的任务,否则就不是这个时代的文化和价值观。如果我们把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就不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文化和价值观,而是古代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如果我们把西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原封不动地搬过来,那也不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文化和价值观,而是西方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回应和解决了当代中国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理论,形成一种回答中国社会问题和时代任务的新理论,才是我们今天需要的文化,才是我们今天培育出来的价值观念。[1]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