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 专辑 > 文化

把读经典当作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

报告人:余世存 诗人、学者
简 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文化学者余世存先生作的专题辅导报告,对于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总播放:49598
发布时间:2020-03-31 15:01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意志品质等不仅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精髓,更是滋养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提振当代中国人精神力量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完整报告][文稿][课件]

  • 读和悟是联系在一起的,学与思是密不可分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是基础、读是过程,思是关键、悟是核心,最终目的是参悟,是取经,是格物致知,是领略经典之中的思想、智慧和道理。现代人阅读经典,要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完整报告][文稿][课件]

  •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完整报告][文稿][课件]

  •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学者余世存先生带领我们品读《论语》,了解孔子的伟大人格,领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境界。[完整报告][文稿][课件]

     

    余世存 图片02

    余世存 诗人、学者

    点此浏览完整报告

    点此浏览视频专辑

    点此浏览课件

    一、现代人为什么要读经典

    阅读经典不仅是消费,更是责任,只有阅读经典,才能激活经典,让经典融入当下生活,使经典更富有现代意义。

    (一)经典中体现的时间属性

    以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人生模型为例,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与二十四节气相关联的时间模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文明的独特贡献。人们借助于节气,将时间和生产、生活定格到人与“天道”相印、相应乃至合一的状态。生产、生活有时,人生社会有节,人身人性有气,节气不仅自成时间坐标,也演化成气节,提醒人生百年,需要有精神,有守有为。具体到孔子说的这段话:

    “三十而立”可以与立夏关联。当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是为太阳回归年的5月5日或6日,北半球的春天算是过去了。“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春生夏长,中国文化不仅有“学生”一说,也有“学长”一词。学习生存,领悟生活之后,还要懂得成长的意义,懂得人生于天地之间的道理;学长在学生的基础上多了一种秩序感、责任感,多了一种给予、付出的精神。

    “四十而不惑”可以与立秋关联。立秋是一个重要的时空分界点。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35度,北斗星指向西南方。“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秋”字由禾与火组成,表示禾谷成熟的意思,立秋也就意味着禾谷开始成熟,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的季节到了。

    “五十而知天命”可以与秋分关联。当太阳抵达黄道180度时,阳光直射地球赤道,这一天即为每个太阳回归年的9月23日前后,这一天地球上昼夜均分,白天黑夜各占十二小时,人们命名为“秋分”。秋分日是四时八节的大八节之一,这是一个重要日子。

    中国古人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秋分日居秋季九十天之中,平分了秋季。从大自然的角度看,秋分的本质在于收养。春生春种,秋收秋敛。秋分意味着隐居、避让,意味着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六十而耳顺”可以与立冬关联。立冬也是四时八节的大八节之一,一般在每个太阳回归年的11月7日至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度时。这是有特殊意义的时间。先哲以为,在立冬这样的自然律令面前,人间也要注意收藏,低调,不能招摇,“君子以俭德避难”。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与冬至关联。冬至是中国农历中极重要的一个节气。古人的解释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我们可以想象,先民曾经以冬至为年年岁岁的结束或开始的节点。中国的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在大时间序列里,冬至是坤卦时空和复卦时空的交汇点。坤卦时空的要义在厚德载物,复卦时空则是一阳来复,见天地之心。因此,如果在一年之中我们尽“命”去做好事情,那么在冬至我们就会“从心所欲,不逾矩”。否则,就会人心浮躁。

    在二十四维时间里,每一维时间都对其中的生命和人提出了要求。所以,孔子的这段话,我们不仅可以理解成人生中的目标,也可以将之与时节的变化相关联。

    遗憾的是,今天的人们在0和1组成的移动互联网上已经往而难返,很少有人深入到时和空组成的坐标上认清自己的位置,更少有人去辨析时和空各种切己的意义。

    (二)经典中体现的空间属性

    比如,南方人身材小巧,北方人身材高大;南方人去北方居住后,身体特征、生活方式会与北方人趋同;同样,北方人去南方居住后,也会出现与南方人趋同的现象。所谓的入乡随俗,也是老子讲的“人法地”。我们读老子的《道德经》,可以这么读。

    所以,我们读经典会发现,经典从来没有远离我们。这就是古人讲的“百姓日用而不知”。

    (三)经典是生活的参照系与标杆

    生活是有限的、片段的,经典作为参照系与标杆,能让我们知晓由来与去处,成为我们建设当下生活的重要手段之一。

    比如,孔子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也是我们人生的参照系与标杆,它时时刻刻打量着我们,看我们三十岁能否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否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否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否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否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如果没有做到,那我们就没有合格。

    我认为从曾国藩到蒋介石,都没有真正做到“四十而不惑”。他们“不惑”的年龄要滞后三至五年,也就是说到四十五岁才有“四十而不惑”的感觉。这些我们从曾国藩、蒋介石的传记中能够感受到。

    人一旦过了“四十而不惑”这道坎,在人生的舞台上就能够无私无畏,“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左宗棠就是这样的,他抬着棺材出征,最终收复新疆,为国家领土完整立下汗马功劳。

    此外,孔子说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也是我们生活的参照系与标杆。

    人一定要找一个真正立得住的参照系与标杆,去打量我们的生活。否则,我们就会被潮流裹挟,陷入虚荣和虚无而不自知。因此,我们不仅要读经典,更要善于读经典。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