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推动科学发展夯实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2)

天津:推动科学发展夯实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2)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习近平同志对发展问题进一步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

推动科学发展就要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

首先,处理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核心问题,不是总量而是结构问题。“调结构”是“稳增长”的基石,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必由之路。通过“调结构”解决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各种结构性矛盾,有利于为中国经济增长构建坚实的产业结构和动力结构基础,增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延长增长周期。而“稳增长”可以为“调结构”提供适宜的经济环境,提供好的基础和条件。如果经济大幅下滑,“调结构”的动力会削弱,空间也会被严重挤压。“调结构”是为了更好地“稳增长”,“稳增长”有利于“调结构”,两者具有一致性。不过,短期内两者还是有冲突的。“调结构”势必要淘汰落后产能,压缩“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和产出。当短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和产出的增加不足以弥补前者的减少时,经济增速必然受到影响。其次,处理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伴随着经济下行,经济与金融运行中的风险也在放大。房地产市场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两个主要的风险策源地。从房地产市场看,高房价导致大量社会资金“脱实向虚”涌入房地产业,对实体产业投资带来“挤出效应”,容易引发产业空心化风险。高房价掩盖产能过剩,透支国民财富积累,抑制消费扩张,加剧贫富分化,也会导致贻误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激化社会矛盾的风险。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看,近两年债务规模像滚雪球一样迅速膨胀,风险凸显,令人担忧。因此,必须把“防风险”置于重要地位,它是“稳增长”的重要条件,可以为“稳增长”提供有利的金融环境。不过,“防风险”必须推动经济的“去杠杆化”,控制房地产融资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而这又必然影响投资规模进而影响经济增速。再次,处理好经济增速放缓与就业压力扩大的关系。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企业转型升级裁员、大学毕业生数量创新高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使经济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政府高度重视、公众热切关心的社会问题。而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的负面影响也已显现。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者的就业状况,不仅关系到国民福祉和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更关系到社会稳定。在经济增速放缓趋势不可逆转的情况下,如何保住中国经济的“下限”,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吸纳就业人口,是中国经济要面对的一个长期性问题。最后,处理好经济增速放缓与“惠民生”的关系。近年来,随着财政收入持续增长,政府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显著扩大。但由于在社保、医疗、教育等方面欠账太多,政府还需进一步加大民生方面的投入,而这需要有足够的财力作保证。经济增速放缓引致的财政收入增幅下滑,制约着改善民生支出的扩大。 

推动科学发展就要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努力实现三者有机统一

首先,要尊重市场规律,努力实现宏观政策、微观政策和社会政策三者的辩证统一。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向社会释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坚定信号。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抓紧落实已出台的各项改革措施和各项政策,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导向,推出新的改革措施,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着力解决企业的突出困难,着力进行企业的存量调整,激发企业内生活力。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加强改善民生工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宏观、微观、社会政策是一个有机整体。宏观政策稳定,市场主体才能稳定预期,企业才能有序竞争;微观政策放活,才能增强市场主体内生动力,反过来才能有利于宏观经济稳定;社会政策托底,可以缓解社会压力,守住社会稳定底线,为宏观经济“稳”和微观经济“活”创造条件。其次,要坚持底线思维。经济运行的底线,就是特定阶段经济运行的下行临界线,如果超过这个临界线,就会引发系统性风险或危机。我国经济正处在增长阶段转换和寻求新平衡的关键期,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责任编辑:赵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