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概括。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重儒家
国学广义泛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狭义则专指传统文化中的学术经典及其体现的文化精神,包括以中国历史为背景、以传世经典为载体、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
回归传统是规律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生如此,社会亦然。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起,大体梳理中国百年发展历程:1919年—1949年,夺取政权的三十年;1949年—1979年,巩固政权的三十年;1979年—2009年,改革开放的三十年;2009年—2039年,文化繁荣的三十年。
稳定政治、发展经济、繁荣文化,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现实需求。《论语》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正是古圣先贤总结的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由国强而民富,由民富而文昌。
由此对照和展望中国社会,我们可以说:新中国成立30年是学习苏联模式;改革开放30年是借鉴欧美模式;今后社会发展30年是回归中国模式。
儒家文化的主流地位
传统文化的现代回归,是历史的必然、现实的需要。每当社会进入和平发展时期,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国学一定会回来,这一现象几经反复,已经固化为规律。
儒家文化在先秦时期不过是诸子之一,孔孟终其一生,栖栖遑遑,理想也没有得到实现。一直到了汉代,董仲舒借助汉初叔孙通提出的“夫儒者,乃守成之学”,向汉武大帝谏言儒家应该“度越诸子,定于一尊”的建议,得到汉武大帝认同,实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之后,儒家文化就成为统治中国社会两千年之久的主流文化。
在历史上,用儒家思想治国,就长治久安,不用儒家就“兴也勃焉,亡也忽焉”。与汉比较,秦用法家,统治不过几十年;汉用儒家,统治将近四百年。元和清比较,都属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元朝的马队横扫欧亚大陆,对儒家起初并不认同,虽然后来认识到重要性,但为时已晚,元代统治维持不到百年。满清入关就汲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虽然军事上也很强盛,但是文化上主动采用了儒家思想,统治维持了268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