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应理性看待这场“饥饿24小时游戏”(3)

【案例】应理性看待这场“饥饿24小时游戏”(3)

饥饿曾经是几代中国人记忆的伤口,有这样记忆的人早已习惯节约。但饥饿记忆正在年轻人特别是城市年轻人中消失,他们不知道饥饿是什么滋味、不知道贫困是怎样凄惨。倘若有机会体验一把、对比一下,这些城市年轻人应该会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更多年轻人应该体验一下“饥饿24小时”,让饥饿成为生活记忆的重要一部分。而这样的体验也不应局限于粮食日和扶贫日两天,完全可以更广泛地推广开来。同时,在年轻人的成长过程中,也应多一些类似的体验式教育,这样能帮助他们更真实地了解社会、更勇敢地面对困难。现在,对于许多大城市学生来说,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夏令营,或者旅游,但往往选择的是价格不菲的“富营、富游”,而他们最缺乏的就是对中国农村特别是贫困农村的了解。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已经不只是物质层面上的了,在不少人的心理上也已“隔阂”开了。要改变这种现状,不妨多一些对贫困农村的体验,多参加一些面向农村的“穷营、穷游”。

饥饿和贫困都是比较沉重的话题,如果能以“饥饿24小时”这样轻松的方式让更多人关心并参与其中,即便遭遇“作秀”质疑也无妨。相反,这样的体验活动需要更多,因为我们需要饥饿、贫困这样的“负面”记忆,这样才能够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珍惜我们现在触手可及的“正面”生活。

“饥饿不敌冰桶”的三个原因

“饥饿24小时”活动,选在扶贫日之际,可谓得天时;是本土公益活动,捐出一天餐费多数人也能承受,可谓兼地利;有专家送标签,还有明星参与,可谓具人和。即便“天时地利人和”,但对照“冰桶挑战”的风光无限,依然只能感慨“既生瑜何生亮”。

有网友质疑,“我们不吃饭就能解决贫困吗”。这样的质疑有点“欺负人”,当初怎么没人去问“冰桶挑战”?捐一分是一分,关键是培养公益认识,激发对扶贫的重视,因此对这样的质疑,只能道一声“呵呵”了。但是放出这样的“大招”之后,依然需要思考,“饥饿运动”为什么不敌“冰桶挑战”?这里面起码有三个原因。

一是产地。“冰桶挑战”来自彼岸,而“饥饿24小时”出自身边。“距离产生美”,这种微妙的心理很难说得清,但却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在一些公共娱乐上,来自国外的,更容易引起关注。对于这种心理,固然不能简单认为“崇洋媚外”,但永远不能否认其存在的微妙性。

二是推广。一项活动要想成功,没有好创意不行,没有好推广同样不行。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介绍,项目发起后,网友广泛参与,有些名人也参与体验。比如,艺人杨幂就参与了活动。看起来“阵容”还算豪华,但回头来看“冰桶挑战”,当初可是有盖茨等一批世界级名人参与,“饥饿阵容”还是不够看。而且,名人的名气还有大小,影响范围也有不同。

三是“可秀”。当初,很多人站出来,拎起一桶冰水往身上一倒。其实泼冰水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拍照,是把照片传到自媒体上。而“饥饿24小时”不同,不太容易秀自己。谁知道有没有饿?有没有饿满24小时?这很难表达出来。如果扯出一大堆人证物证,且不说自秀的成本太高,一般人承受不起,而且“自炒”痕迹太重,也容易引起看客反感。

这三个原因,有些涉及活动本身,有些涉及社会心理,有些需要活动组织者改进,有些需要大众反思。但不管如何,经由“冰桶挑战”启蒙,在我们身边也能出现“创意公益”,这就是一个进步。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