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应理性看待这场“饥饿24小时游戏”(4)

【案例】应理性看待这场“饥饿24小时游戏”(4)

“饥饿挑战”切勿成为无本之木

号召公众以体验饥饿等形式感同身受,再移情捐款给营养餐,从饥饿跳转到贫困再到捐赠营养餐跨越了三个不同的社会话题,更加需要足够的理解力才能完成。

或许是因为冰桶挑战一夜之间的火爆,公众参与式的公益模式开始走红。因此,当依葫芦画瓢的活动蜂拥而至的时候,需要提前思考的一个问题是,社会上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如何,要发动社会的参与,社会是否能够接受?缺乏社会基础会影响公益活动的最终效果。

“饥饿24”活动认为世界上有8.68亿人处于饥饿状态,而中国还有不少的人群处于贫困线,从而号召公众以体验饥饿,再移情捐款给营养餐。但绝大多数人对公益活动本身就不够了解,从饥饿跳转到贫困再到捐赠营养餐跨越了三个不同的社会话题,从体验到行动要完成一个三级跳,更加需要足够的理解力才能完成。从大家的反馈来看,不少人想当然地将活动理解成了反对浪费的活动,因为这样理解更贴近他们的生活现实。

相对而言,国内白血病筹款类公益项目,几乎不需要什么大型活动,就能看到很好效果。其中原因要追溯到1975年的日本爱情剧《血凝》,该剧被引入以后,无数人为白血病人的悲惨和坚韧所感动。今日的白血病捐款风潮,正是得益于当年深入人心的连续剧和多年的公益捐款体验。

回过头来,如果公益组织希望推动更多人为儿童的营养餐而捐款,基础工作应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用新颖的模式让更多人了解到缺乏营养对贫困儿童的生长发育的影响,另一个则是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带动社会公众参与。很可惜的是,目前的挑战饥饿活动模式,距离这两个部分还有一定的距离。

以活动来带动公众参与的公益模式是很好的尝试。但不能光看到冰桶挑战在美国一夜之间的巨大成功,就忽略了美国公益机构此前二十多年的铺垫。公益活动的发展,更需要避免成为无本之木。

饥饿游戏,不要让扶贫沦落成一场游戏

看到这样的新闻,笔者心里第一是觉得眼前一亮,毕竟这也算是一种很新颖的形式,至少从吸引眼球上是成功的。但是稍加深思就会发现,通过这种饥饿游戏来呼吁人们扶贫也确实有令人疑惑的地方。

疑惑之一,就是这种游戏是不是有损于人的身体健康?组织者在举办这种游戏之前是不是应该出台类似游戏指南的细则,哪些群体不宜参与饥饿游戏,哪些群体需慎重参加饥饿游戏,这需要组织者扎实的准备工作。而且这样做不仅不是多此一举,而且显得十分必要,毕竟饥饿游戏最大的初衷是唤起人们对贫困人群的关注,如果因为参与这种游戏而导致参与者健康受损,明细得不偿失,而且也影像了宣传的效果。

疑惑之二,就是游戏和扶贫之间的联系是不是足够紧密?应该说这种游戏的形式创新十足,但是如何保证这样的游戏有效联系贫困,主办方似乎无意深究。如果连主办方都是稀里糊涂,那么可以想象参与游戏的普通民众最终也必然是三分钟热度,对于贫困群体生活的改善恐怕并无多大助益。诚然,贫困和饥饿之间是有紧密关系的,但是这种关系是不是一定需要通过这种饥饿24小时的形式来勾连也是有待商榷的。

疑惑之三,就是社交时代的公益行动是不是产生互动就算成功?笔者看到这样的新闻很自然联想到前一段时间按很火的冰桶挑战,这是典型的社交媒体刮起的飓风,对这样的游戏也存在争论,但是整体来看起到了足够的效果,而且也引发了良性的互动。就饥饿游戏来看,已经产生了一定的互动性,但是主办方显然不应该将目标简单停留在互动性上,而应该探索如何将这种互动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功效去帮助贫困群体。除了简单的捐款,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机会接触到困难群体,在这种日常接触中能不能给予足够的关爱,这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饥饿游戏就能实现的。

总之,希望饥饿游戏在引发互动的同时能够引导人们更多的将目光转向贫困本身,对贫困群体的帮助应该是多方面的,经济上的援助和人格上的尊重同样重要,希望饥饿游戏能够在这方面有更多的探索,不要让饥饿游戏最终真的沦为一场游戏。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