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 一个伟大政党的庄严选择(3)

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 一个伟大政党的庄严选择(3)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亿万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经济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政治上,中国发展的理论、制度、道路成为许多国家竞相学习、借鉴的典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政府成为政府自身改革的重要方向;“努力让人民群众从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成为司法机关孜孜以求的庄严目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成为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要求。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这次谋划未来中国改革开放宏伟蓝图的大会上,“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主题和显著内容,中国开启了整体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新阶段。“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呈现出新特点。

科学立法推动社会转型。截至2014年3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242部。68部法律的制定或修改列入了本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规划中。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放开“单独二孩”、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建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十八大以来,每一项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都经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审议、表决,都提前对所涉及的现行法律作出修改完善,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简政放权打造法治政府。2014年5月20日,天津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挂牌成立,1枚公章取代了过去109枚公章的权限。

“让企业创新创造源泉更加充分涌流。”大幅削减审批事项、建立权力清单制度、清单之外的审批一律不再实施……国务院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达600多项。“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政府理念深入人心。

司法改革保障公平正义。2014年8月22日,福建小伙儿念斌在被羁押多年、4次被判死刑后终于被宣告无罪释放。此刻,迎接他的不仅有自由的空气,还有法治国家对人权的保障、对公正的呵护。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十八大以来,建立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三大公开平台,严格规范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破获并公正审理一批大要案……公、检、法、司等政法机关严守公平正义底线,让冰冷的法律散发着法治的温度。

法治思维化解矛盾纠纷。2014年9月12日,宁夏中卫的农民王金富决定结束长达3年的上访奔波,改为向法院提起申诉。“现在走到哪里,都说要走法律程序,找领导也没用了。”朴实的王金富说。随着《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的出台,诉讼与信访将彻底分离。

推动建立领导干部学法、考试制度,把青少年学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连续13年举办国家司法考试……经过近30年的全民普法,全社会的法治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法律职业共同体初步形成,法治文化的影响力越发凸显。 在走向法治中国的伟大进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今天,身处“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中国,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以30多年的奋斗走过别人上百年历程之后,在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之后,中国的改革正在开启一条制度现代化之路。

站起来、富起来的中国人,正在谋划法治中国的光明前景,谋划让社会体现更多公平正义的美好未来。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我们就能在取得经济社会发展巨大成就的同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