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4年10月20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首次以法治建设为主题,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其中,司法改革将是一个重要议题。随着当前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逐步深入,改革推动者、参与者在“问题导向”的指引下已将改革任务聚焦于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健全法官职业保障制度、完善司法责任制等核心问题。如何理解中央改革导向、如何把握改革的基础性问题,以避免和祛除根深蒂固的行政化观念对改革实践造成影响和妨碍,已成为改革实践者必须直面的现实。为此,宣讲家网本期话题围绕这几个问题选择了几篇相关文章,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司法体制改革:公平正义,让人民看得见摸得着
10月16日,“3Q大战”中最引人注目的案件之一——奇虎360公司诉腾讯公司垄断上诉案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开宣判。仅过一天,长达7.4万字的判决书就出现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接受公众评判。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增强法律文书说理性,推动公开法院生效裁判文书。各级法院积极推动并开展的“裁判文书上互联网”契合了这一精神。
2013年7月,中国裁判文书网上线,“网晒”裁判文书的大幕由此拉开。最高法院率先“吃螃蟹”,先后公布了李新功强奸、猥亵儿童死刑复核案,夏俊峰故意杀人死刑复核案,糯康等故意杀人、贩毒死刑复核案等一批高关注度案件的判决书。
2013年11月,最高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公布,2014年1月起正式施行。新规给出了一道“硬杠杠”: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特殊情形外,符合条件的生效裁判文书均应当在生效后7日内上网。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注意到,与过去相比,新规最大的变化是将裁判文书上网由“可以”改为“应当”,将“上网要审批”改为“不上网要审批”。
“法律用语中的‘应当’,含义就是‘必须’。这意味着裁判文书以上网为原则、不上网为例外。这样的转变,体现的是最高法院推进司法公开的态度与决心。”一直在研究如何推动信息公开、增加社会透明度的王锡锌表示,“法官断案行使的是公权力,判决书是公共产品,理应接受全民监督。判决书上网是一种技术措施,但这就像杠杆的支点,对提升司法公信力、推进依法治国具有战略意义。”
据最高法院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各级法院共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裁判文书166万余份,其中刑事裁判文书约占25%,民事裁判文书约占65%,行政裁判文书约占3%,执行裁判文书约占6%,知识产权裁判文书约占1%。【详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