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话语阐释与民间想象(3)

“中国梦”的话语阐释与民间想象(3)

三、“中国梦”话语的叙述边界

“要对话语进行全面有效的描述也必须对话语的产生和理解、社会文化情境中的社会互动行为的认知过程进行描述”⑩。某一观念、某种表述、某种行为都是特定语境下的产物,它必须与不同的社会权力及权利主体相勾连才具有意义。追溯“中国梦”的传播轨迹,可以断定的一个基本路径是,最初这个概念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的表述出现在中国主流的媒体中,并在道报多次重大的会议、讨论和报告过程中,主流媒体利用话语扩散优势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其内涵;与此同时,这一话语表述借助网络媒体进一步扩散,但是在网络媒体上,话语表述开始发生错位、挪移,甚至是解构和重构。两个舆论场各自利用其平台和受众优势,对于同一个话语进行边界拓展和命题的再定义。

(一)“中国梦”话题的叙述逻辑分析

“社会学本身不能只简单地考虑社会的性质,而必须去揭示并描述那些藏在看起来似乎是行政或技术范畴之后的各种社会情境和社会关系。……我们应该将这个社会体现为各种冲突的社会关系的一个场域,而这些冲突的社会关系可能会造成各种政治分裂,或导致相对稳定的和解的谈判”(11)。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于某一概念的合法性是如何被确立的,还应该关注不同的权力主体是如何争夺这一概念的合法性并赋予其不同意义的。更为重要的是将微博当作一个平台,一个权力和权利争夺的场域,去探讨和考察它是如何与不同的权力主体勾连使“中国梦”的叙事话语发生挪移、解构与重构的。

本研究根据微博获得的转发次数排序,去掉“转发抽奖”类的信息后选取转发500次以上的博文计240条。这240条博文共涉及到农民工弱势群体、嫖宿幼女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火箭提拔与社会公平、高房价与“中国梦”、官员的雷人表述(穷人生孩子是作孽)、拆迁自焚事件、“宪政梦”、“奶粉限购”、“宇宙真理”等若干话题。整体而言,情绪偏于负面。微博表述中带有“公平”字样的有18条,带有“民族复兴”的有4条,谈到“社会主义”的有8条,谈到“改革”的有11条,谈到“宪政”的有7条,谈到“住房”或“房价”的有27条,谈到“贪腐”或“腐败”的有8条。这240条微博在叙事的逻辑框架上存在着以下类型:

第一,沿用官方表述,结合社会案例进行反讽与揶揄。“中国梦”在官方媒体的多次表述中强调了“民族复兴”与“个人的梦”的关联,而转型期的社会矛盾折射到微博这一去权威化、反传统的社会化平台上就往往转化为对“中国梦”的反讽。网名为“眼睛在说谎amy”的微博用户结合官员“穷人生孩子就是作孽”的“雷人”语录后发评论说,“穷,不谓志短;穷,更应享受国家进步带来的改变。今日的中国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和分配改革,梦想正在照进现实。‘中国梦’不会抛弃暂时的弱者,‘穷二代’将随时上演‘逆袭’。新江淮电缆后力爆出经典语录,元芳你怎么看?”这一评论首先肯定官方对中国梦内涵的表述,进而陈举反面案例以显示某种反讽或揶揄。其叙事的逻辑框架为:“中国梦”是每个人梦,“中国梦”不会抛弃弱者,但个别官员却抛出了与此相反的言论,显然与“中国梦”的精神相悖。这条博文获得22412次转发。

第二,重新定义“中国梦”的内涵。“中国梦”的最初表述聚焦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等维度,也即是说在这一表述产生后,其话语在官方话语系统中的内涵基本已经确定,但是部分微博用户在叙事过程中直接摈弃原有的内涵,重新赋予新的意义。例如,一篇标题为“中国梦,宪政梦”的博文将“中国梦”这一话语界定为“宪政梦”,其表述为“宪政能有效实现制度制衡,从而真正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没有宪政,既找不到关权力的笼子也无法把权力关进去。宪政才能形成服务型政府,官员才能真正为百姓做事,吃穿住行和呼吸才能有真正安全。宪政才有真正的公平正义,平民才能有‘咸鱼翻身’的机会。没有宪政,中国梦都是白日梦。”其叙事的逻辑是,“中国梦”的实现需要若干个前提,而这些“前提”的达成则必须依赖“宪政”,为此,“宪政梦”就是“中国梦”。这条微博获得7124次转发。

第三,对“中国梦”的内涵进行循环论证。沿用“中国梦”官方叙事话语的最初表述,不对其外延进行实质性的延展,仅以在意义和情感上相类、相同的用词重复解读官方的既有表述。如某微博用户发布观点说,“同一个世界,几十亿个梦想;同一个中国,十几亿个梦想。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由、空间和机会,去追寻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梦想……合在一起,就是个伟大的中国梦。中国梦绝不单一,中国梦绝不狭隘。甚至,一个中国学生,选择去外国学习发展,实现了美国梦澳洲梦欧洲梦……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中国梦。”其叙事逻辑依然没有超越官方的框架。

第四,“批评-建构”型的“中国梦”表述框架。沿用官方话语的最初表述,表述中国梦与社会上各类负面事件的不相容性,同时提出理性的应对策略。这是在微博上颇受欢迎的一类表述方式,以《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的“你好!明天”系列微博为典型案例。例如其针对唐慧案件发表评论说,“一审败诉,掩面而泣。今天,‘上访妈妈’唐慧再次触动公众心弦。这是对一位母亲的同情,更是对公平正义的关切。中国梦的感召力,不仅在于国家的强大,更在于个体的幸福与尊严。唐妈妈的泪水,不该成为中国梦的痛点。期待公正审理,期待改革给力,让法治阳光温暖每一个人。”其叙事框架可以概括为“援引案例+适度批评+理性建构”,以颇具人情味的方式实现了对社会情绪的关照。这条微博被8881次转发,获得2739条评论。

根据以上研究,“中国梦”的话语意义随时处在不停的变化过程中,它不是由一两个作者所赋予的,更不是凝滞在某一个历史的结点,而是随着主体的变化、空间的变化和时间的变化而发生着不停的借用、挪移、错位,甚至解构或重构。源于话语产生时的原始意义,“中国梦”在公众认知过程中被一次次赋予新的意义。

(二)“中国梦”话题的话语边界分析

传统的话语分析或舆情研究往往聚焦于“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这两种形态,为了进一步探讨两个舆论场在具体的话语维度存在的共性和差异性,本研究结合词汇使用范畴的不同,将话语体系进一步细分为主流话语、公众话语、民生话语和诉求话语四类,进行对比分析。以本次研究所获取的168552条微博样本的词频统计的排行情况为参考,研究选择了部分能够反映社会动向的40个词汇,进行对比分析(详见表3)。

数据统计发现,在主流话语的应用中,三类传播主体具有很强的一致性,所列出的9个词汇在各类微博平台上都有较高体现,而其运用的次数也明显增高。这表明微博对于主流话语的扩散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以公众话语的呈现来看,在所列出的9个关键词中,三类传播主体除了“改革”一词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外,“自由”、“民主”、“法治”、“宪法”的关注度均较高。在13个诉求话语的关键词中,政务微博的关注度普遍较低,而“腐败”和“宪政”成为媒体比较关注与“中国梦”进行对比阐释的两个热点。公众所关注的话题,除了“革命”、“腐败”、“宪政”外,还有“特权”和“毛泽东”两个频率较高的用词。其中“特权”一词主要跟“腐败”相勾连,而“毛泽东”则与当前社会思潮中出现的一些如何看待历史人物的争论有关。从民生话语的用词来看,在9个与民生相关的关键词中,“教育”一词因其内涵丰富而为三类群体使用最多;其次,由于“就业”问题跟学生群体高度相关,故在政务微博中的共青团微博账号中有较多采用;此外,反映社会民生问题的医疗、城管、房价、环境等问题在媒体和个人账号里较为突出,而这类词汇在政务微博中使用较少。

在不同的话语平台上,“中国梦”作为一个复杂的话语表征,因主体结构、社会语境、立场视角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也即是说,“中国梦”最开始的意义是与“民族复兴”结合在一起的,随着语境的变化,受主体的多样性以及社会背景的复杂性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中国梦”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多样性的“能指”的话语符号。相较而言,政务微博在叙述边界上保持了话语诞生之始最初的边界,这种循环论证和重复叙述的阐释策略,虽然其表述在数量上占据了较大的优势,但阐释的维度却没有边界的拓展或延伸。

四类话语的对比显示,政务微博在阐释中国梦时,更多的与表述民族身份、群体认同的概念相勾连,强调“中国梦”的集体意识、主流意识、大局意识,其话语中的高频词表征是“社会主义”、“中华民族”、“民族复兴”、“美丽中国”、“中国特色”、“改革开放”等表示主流话语的抽象概念。而公众话语、诉求话语和民生话语往往跟环境、廉政、房价等民生问题进行勾连,脱离了“中国梦”最初话语的论证方式和叙述边界,以更加可感知、可把握的具体内涵来阐释中国梦,尤其与转型社会中各类突出的问题和矛盾相结合进行捆绑论证。

研究发现,在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上,得益于新媒体技术的赋权和公众的加冕,“中国梦”的信息生产脱离了某种可掌控性,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梦”的叙述框架和话语表述逻辑,并重新赋予了“中国梦”以不同的意义,进而拓展了其叙述的边界。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