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送礼名单再流出当反思(4)

【案例】送礼名单再流出当反思(4)

【启示与思考】

“送礼名单”或是“偶然曝光”,或是“有意为之”,其概率并不高。而每逢“送礼名单”曝光,也总会引起社会的关注,在相关部门的“顺藤摸瓜”之下,也会让相关人员受到惩罚。不过,这种“反腐方式”和“小偷偷出贪官”是同概率的事件,只能作为反腐的补充。

“送礼名单”是否真实,这需要经过调查才能得出结论。现在名单上人员大部分人拒绝接受采访,仅龙城街道劳动保障所两人承认收受了礼金。看起来,这份“送记名单”可能是真的。企业送礼,当然不会因为钱太多,而是要和权力搭上关系。在利益输送之后自己也受益,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送礼是在“做生意”,是会获得更多的回报。需要质问的是,如果企业不送礼,能否放心做生意?从事实来看,恐怕不太可能。对此有企业老板这样说,“这其实并不新鲜,企业平时维护和疏通各种关系,免不了这些开支。”企业老板对送礼如此“坦然”,只能说送礼送得习惯成自然了。让人惊讶和荒唐的是,在收礼名单中,赫然有律师和专家,本是敬畏法律的律师也收礼了,如何维护正义和法律的尊严?而专家在收钱之后,还能说出“良心话”吗?在收钱的那一刻,立马成为了“砖家”,毫无公信力可言了。

收礼与送礼的本质就是权力与利益的交换,企业给政府送礼,是因为政府掌握过多行政审批事项,办事流程不透明,给权力如此肆无忌惮提供了温床,一方面是因为监管的软弱,另一方面则在于惩罚力量薄弱,也折射出“法律”的疲软,更反衬出“依法治国”的紧迫性。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严格执法,让权力在法治的框架内运行,自然不会让“送礼名单”能够有运作的可能,即便有企业想要送礼,恐怕也没有几个人敢收。

当“依法治国”渗透到每一个角落,企业就用不着送礼,只要照章纳税,不用请客吃饭,不用千方百计和权力靠得太近,一切都在“阳光”下进行,如此环境,才是企业想要的,也是我们所追求的。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